郝建民
摘 要:NB-IoT是LPWA的主要解決方案,其具有鮮明的技術特點,以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和低成本的特點成為目前物聯網的主流技術之一。文章主要介紹了NB-IoT的網絡特性,針對NB-IoT網絡覆蓋能力強的特性進行介紹和分析,并且對NB-IoT網絡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覆蓋能力的評估方法進行介紹和總結。
關鍵詞:NB-IoT無線通信;物聯網;覆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技術已經從人與人的連接擴展到物與物的連接,萬物互聯成為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最近幾年,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實現互聯網連接,包括一些高速率服務(如視頻業務服務)和一些低速率業務服務(如抄表抄表業務服務)。窄帶物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網絡針對低速率的業務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
1 NB-IoT無線通信技術的基本介紹
NB-IoT是3GPP標準定義的低功耗廣域網(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解決方案,作為未來物聯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NB-IoT構建于蜂窩網絡,是NB-IoT協議棧基于LTE的設計,然而,根據物聯網的要求,去除了一些非必需的功能,降低了協議棧處理的開銷。因此,從協議棧的角度看,NB-IoT是新的空口協議。主要用于支持WAN蜂窩數據連接的低功耗設備,僅消耗約180 kHz帶寬,可直接部署在GSM網絡、UMTS網絡或LTE網絡中,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穩升級。
NB-IoT網絡具有以下特點:(1)超級大量連接,NB-IoT一個小區能夠支持5萬個連接,支持低延遲靈敏度、超低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化的網絡結構。(2)覆蓋能力強,NB-IoT比LTE提升20 dB增益,相當于發射功率提升了100倍,即覆蓋能力提升了100倍,即使在地下車庫、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號也很難到達。(3)超低功耗,NB-IoT聚焦小數據量、小速率應用,因此,NB-IoT設備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NB-IoT終端模塊的待機時間可長達10年。(4)低成本,低速率低功耗低帶寬帶來的是低成本優勢,模塊成本有望降至5美元之內[1]。
2 NB-IoT無線通信技術的網絡特性
根據NB-IoT的技術標準,NB-IoT所支持的相關應用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1)低速率屬性,通過前面的相關介紹可知,NB-IoT主要是為了解決IoT中低速率業務而提出的。NB-IoT采用了低階調制,低速率也是其主要特征。(2)高時延屬性,NB-IoT具有很強的覆蓋能力。為了實現高可靠的廣域覆蓋,NB-IoT網絡中的數據傳輸可能需要進行多次重傳,從而導致較大的通信時延。當前NB-IoT標準設想的數據傳輸時延可能會達到10 s。(3)低頻次屬性,低頻次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業務數據傳輸次數不能過于頻繁。過于頻繁的數據傳輸不僅會增加IoT終端的功率消耗,也會對NB-IoT網絡的時延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4)移動性弱特性,由于NB-IoT對終端功耗有很高的要求,為了節省終端功耗,NB-IoT Rel-13標準不支持連接狀態的移動性管理,包括相關的測量報告、測量、切換等。
3 NB-IoT網絡覆蓋能力
NB-IoT的設計目標是在GSM的基礎上覆蓋20 dB,以144 dB作為GSM的最大耦合損耗,NB-IoT設計的最大耦合損耗(Max Coupling Loss,MCL)為164 dB。其中,下行鏈路主要依靠增加各自信道的最大重傳次數來實現覆蓋增強。其上行鏈路覆蓋主要從兩個方面增加:(1)在覆蓋范圍有限的條件下,NB-IoT可以通過單子載波傳輸,大大提高了其功率譜密度(功率譜密度)。以Singletone部署模式下3.75 kHz的副載波間隔為例,與GSM 180 kHz的帶寬相比,PSD的增益可達17 dB左右。(2)可以增加上行鏈路信道的最大重傳次數以獲得覆蓋增強。因此,雖然NB-IoT終端的上行鏈路傳輸功率(23 dBm)低于GSM(33 dBm)為10 dB,但傳輸帶寬的縮小和最大重傳次數的增加使上行鏈路工作在16 dB的最大損耗[2]。
4 NB-IoT網絡覆蓋能力的評估研究
NB-IoT網絡在實際應用中的覆蓋能力效果目前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呈現:路測和CQT測試指標;仿真軟件的仿真結果;網管側的覆蓋等級分布比例。
網絡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以最優性價比網絡提供最優的用戶體驗,即充分利用頻譜資源并以高性價比進行網絡部署建設,同時更好地滿足網絡發展不同階段下網絡覆蓋和用戶容量需求。仿真工具可以有效地模擬真實網絡的性能,驗證規模估計結論,通過物理調整和參數調整優化網絡性能,并輸出仿真報告,指導后期的網絡建設和優化。在規劃和建設移動通信網絡時,從頻帶的確定、頻率的分布、無線電波的覆蓋、通信概率的計算和系統間的電磁干擾等方面,到最終確定無線設備的參數為止,都必須依賴于對無線電波傳播特性的研究、對無線電波的理解和基于無線電波的場強預測。無線傳播模型是計算無線傳播損耗、頻率、距離、環境、天線高度等參數的數學公式。在無線網絡規劃中,無線傳播模型可以幫助設計者理解實際傳輸環境中的近似傳播效應,并估計空氣傳播的損失。因此,傳播模型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社區規劃是否合理。地面上的無線通信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不同通信環境的傳播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通信環境對無線通信模型的建立起著關鍵的作用。確定某一地區傳輸環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形(山、水等);人工建筑物的數量、高度、分布和物質特征;該地區的植被特征;天氣條件;自然和人為電磁噪聲條件;系統工作頻率;移動臺運動條件等[3]。
鄭州城區NB-IoT網絡整體評估如圖1所示。重點區域NB-IoT網絡立體評估如圖2所示。
通過進行穿損測試專項、LTE與NB-IoT覆蓋對比專項、功率對比專項、RSRP與SINR關系專項等專題項目,對NB-IoT網絡的整體覆蓋性能進行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