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 續來

雖然中年并不等同中產,但絕大部分中產是以中年為核心年齡群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雖然不是每個中年人都是中產,但至少都會有個中產夢;不是每個中產都是中年,但好不容易當上中產,發現已經為此奮斗半輩子。張愛玲早就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本瓦B哈薩克族人描寫酒鬼的民歌都這樣寫道:“哪個男人沒有壓力。”當然現在,除了男人,中年的女人壓力也一點不比男人少多少。
男人的腳鏈上拴著老人孩子,房子車子,職位地位。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莎翁有句名言:“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钡F代女人,同樣活得不輕松,女人的雙手也綁著帶娃養娃,家長里短,柴米油鹽,更不提職場競爭的性別差異、婚姻與二胎危機。這些捆綁我們的鏈條上基本可以概括成五個字:收入與消費。
活于生活,死于生活。消費是生活的必需,也是生活的證明。對于今日中國而言,中產階級的快速增長,成為真正拉動內需的關鍵。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也是一批批中產階級產生的過程。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群體是中國能否啟動消費,穩定社會的關鍵,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于安樂之中沉溺于安樂,而忽視憂患,結局將變得極為微妙。
家庭財務出問題的萬能答案:買了負擔不起的東西,上了輸不起的賭桌。但財務僅是家庭環境出現變化的其中一項,家庭環境出現問題卻沒有萬能答案??赡苁巧眢w出現問題、也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還可能是收入發生變化,而最大的變數存在于社會環境,真正動搖中產階級的并不是解決消費就能解決。
中國需要的不是現在這樣的夾心階層,而是在完善了社會保障之后,真正可以有錢有閑,享受生活,敢于消費的一群人;要的是一群敢于消費,也積極關注社會反饋社會的一群人,他們才可能成為脊梁。
我們步入人類叢林,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我們最終都會走向尋找生活意義的路上去。少年早就問過這條路的終點和關于意義的標準答案,只有中年人才會低頭去行路,不多加解釋。我們時日漸少,卻善能一搏,其實哪有什么終點和標準答案,無非是想不要只是生存過,沒有真正活過。
在現代中產階級身上,社會存在與意識形態是錯位的。他們本應該與阿姨們還有其他勞動者一起去爭取更好的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但他們卻選擇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與阿姨們斗智斗勇上,如何在年終的朋友酒桌上以收入的絕對化更勝一籌上。
新聞里一個老人拿一張人民幣去逗老虎,被老虎咬掉手指。記者問他為啥要去逗老虎?老人回答:我不知道老虎不認識錢。
一切猛如虎的可能,都極有可能不認錢,希望當你被咬掉手指的時候,就懂了這個常識,不用等到被咬住喉管,再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