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峰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嶺南地區的龍母傳說尤其豐富。龍母作為水神,長久以來受西江流域地區民眾的崇拜和擁護。時至今日,龍母傳說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龍母文化是嶺南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西江流域水神文化的象征。國內學者多從龍母傳說文本、龍母崇拜或者龍母祖廟的建筑風水等角度研究龍母文化。但是,龍母文化的傳承不能僅僅依靠文化文學化,文化產業化也是龍母文化傳承的有效舉措。實現龍母文化的生命傳承與發展,應在歷史地理層面上挖掘其形成原因,使龍母文化獲得發展的原生土壤。同時增加龍母文化產業的文化深度,為龍母文化更好地傳承以及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深厚的基礎。
關于龍母的傳說,最早的記錄是晉朝顧微的《廣州記》曰:“浦溪口有龍母養龍,裂斷其尾,因呼其溪為龍掘,人時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1]此后,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便以較為完整的文字形式在《南越志》中記載了龍母的傳說。《太平寰宇記》引《南越志》,曰:“昔有溫氏媼者,端溪人也。嘗居澗中,捕魚以資日給。忽于水側遇一卵,大如斗,乃將歸置器中。經十許日,有一物,如守宮,長尺余,穿卵而出。媼因任其去留。稍長五尺,便能入水捕魚,日得十余頭。再長二尺許,得魚漸多。常游波中,縈洄媼側后。媼后治魚,誤斷其尾,遂逡巡而去。數年乃還,媼見其輝色炳耀,謂曰:‘龍子今復來也。’因盤旋游戲,親馴如初。秦始皇聞之,曰:‘此龍子也,朕德之所致。’詔使者以元珪之禮聘媼。媼戀土,不以為樂,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龍輒引船還,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數四,使者懼而止,卒不能召媼。媼隕瘞于江陰,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土,人謂之掘尾龍。今南人謂船為龍掘尾,即此也。”[2]這是嶺南地區民間龍母傳說的文本記錄,也為后世越來越多元化的龍母傳說提供了內容源流。由于嶺南地區遠離中原政治中心,王朝對其的統治力不從心,因而它在政治上便形成了相對獨立與穩定的環境。因此,王朝必須利用龍母傳說的神靈信仰來加強對嶺南地區的統治。與此同時,嶺南地區流傳的民間口頭敘事中的龍母被神化,便相輔相成地促使龍母傳說的范圍進一步擴展。
在可考的碑刻文字和文人詩文中,龍母信仰則可上溯至秦始皇時期。這一時期,廣州德慶悅城鎮出現龍母崇拜,隨之建起廟宇。悅城鎮位于德慶縣東南部、廣東西部,地勢險要,是歷史上有名的駐防重地。此地坐落在西江中游北岸,連接廣州與梧州,溝通廣東、廣西多地,是兩廣水運航路的中心,也是西江沿岸重要的河流港口及貨物集散地。漢時,高祖企圖利用龍母崇拜來控制、統治嶺南。《明·洪武詔書》:“爾廣東肇慶府德慶州悅城孝通廟靈濟崇福圣妃之神溫氏者,豢龍為兒……漢初封為程溪夫人……往古來今,世世遣官致祭祀……”[3]在唐代行政劃分上,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兩省和海南全境以及曾經由中國封建王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永嘉之禍后,中原文明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帶來技術及資金,使得未開發的嶺南地區得到充足勞動力從而迅速繁榮興旺,一改唐以前因種種原因落后的狀況。縣丞趙令則、李景休代表官方修建龍母廟,使得了龍母信仰體系走向成熟。宋吳揆《賜額記》載:“《龍母始末》、《圖經》與趙令則、李景休二石刻所載詳矣。祠宇建立,其來綿遠。”[4]封建王朝利用作為地方價值觀的民間信仰龍母崇拜,在悅城形成中心祭祀體系。宋元時,悅城龍母文化發展有了穩定的環境,龍母祖廟規模擴大,信仰的民眾也日漸增多。顯而易見的是,悅城龍母祖廟儼然已經無法順應遠處信仰民眾的要求。于是西江沿岸各地紛紛建起廟宇,滿足當地信仰民眾祭祀參拜龍母的需求。如當時建造在以宋時永濟行宮為基址的德慶縣西部的龍母廟以及宋元之際建立在播植墟鎮的龍母廟。后建起的龍母廟宇與悅城龍母祖廟形成眾星環月之勢,產生了以祖廟為中心樞紐的初具雛形的龍母祭祀區。明清時,王朝的控制力雖然逐漸減弱,但是卻不影響龍母文化的逐步發展。龍母崇拜慢慢下放至民間,龍母信仰在民間的影響力擴大,趨于民間化。
南漢時期,龍母廟在興業縣出現。《南漢春秋》曰:“廟舊名博泉神廟,在德慶州東一百里悅城之南……封為龍母夫人。”[3]3至此,廣西龍母文化開始萌芽。宋朝平定南漢初時,把嶺南地區行政劃分為稱為“廣南”“廣南路”或“嶺南道”。后來又將嶺南分成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西成為獨立的行政單元。廣東、廣西的地理界定為“北自賀州而南,經封州、康州至南恩州而盡于海,這幾州及其以東屬東路,其西皆屬西路。”[5]此時嶺南地區仍然屬于偏遠區域和荒蠻地區,經濟開發程度尚不比中原,其中廣西地區愈加是經濟文化落后之地。但與廣南東路交接的廣西中部、南部即梧州、高州等地經濟文化水平較高,成為龍母文化在廣西發展的重心所在。宋元之際,這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之地開始逐漸修建龍母廟。因此,由于梧州龍母太廟的建成,在廣西形成了又一龍母文化中心祭祀區。梧州是古蒼梧郡、古廣信縣所在地,宋代時被劃在廣南西路。它位于廣西中部,自古便被稱作“三江總匯”。梧州處在西江中下游,水運發達。西與大西南接壤進行貨物交流買賣;同時,又鄰近粵港澳,是廣西的東大門。因此,商人游客集中,有“百年商埠”之稱。優越獨特的地理環境,十分易于龍母文化被吸收接納并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地方龍母文化——梧州龍母太廟文化。此外,宋代梧州的州治所、所轄縣以及鄰近的藤縣、昭州都分布有龍母廟。龍母文化沿著西江流域自東向西以滲透式的方式逐漸進入廣西,遍布梧州、藤縣一帶,并且以梧州為祭祀中心建立了祭祀區。及至明清時,廣西境內各府和州屬縣涉及西江水域的地方皆遍及龍母文化。龍母文化遇水則展,隨著西江循序漸進地擴散至廣西內部。與此同時,廣西、廣東的經濟文化交流持續增加,龍母文化就以這種經濟文化往來交流為溝通媒介,以西江水域為溝通渠道在廣東、廣西之間傳揚。
龍母傳說從秦代開始,歷經漢唐,到宋代時得到官方的正視。由于龍母被賜封的稱號越來越多,龍母信仰在嶺南地區日漸增大。到了明清時期,民間崇拜龍母景況更盛,龍母信仰逐漸民間化并擴展到周邊地區。
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6]其中,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龍母文化崇拜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只有將其合理轉化為可視聽、可體驗的物質形式,才能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的悅城龍母文化,其影響深遠悠長。通過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單位盡心盡力的創建,改革開放40年來,悅城龍母文化旅游業儼然已形成了旅游文化品牌,受粵港澳地區民眾的歡迎及推崇。這不但推動了肇慶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提高了城市品位,使得地方文化軟實力得以增強,而且有益于肇慶市對外文化交流以及繁榮地方文化。
在廣東省政府更加關注文化與經濟的綠色發展,提出文化建省的規劃綱要時,文化產業被推上首要位置。因此,廣東德慶縣政府不遺余力推動龍母文化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此基礎上開始建設以悅城龍母文化為代表的西江沿岸龍母文化旅游長廊、舉行悅城龍母誕文化節、建設悅城龍母文化村等各項活動。20世紀90年代,德慶縣以旅游業為牽引,帶動全縣第三產業發展。縣政府不僅邀請業內行家對龍母祖廟附近的建筑進行修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而且對龍母祖廟景區進行全面合理的規劃設計。隨后,德慶縣政府推出“龍之旅”游覽路徑,旨在打造以龍母祖廟為中心,傳播龍母文化內涵的旅游路線。90年代末,德慶市開設廟東商業街以及廟西新街、程溪路等商業文化街道,進一步推進龍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21世紀,景區產生了以龍母祖廟、德慶學宮、盤龍峽生態旅游景區為格局的“三點一線”旅游路線。至此,“龍之旅”游覽路徑也被改名稱作“龍之旅——龍母故鄉德慶游”。2005年起,德慶縣與南湖國旅建立合作關系。依靠南湖國旅的宣傳手段,“龍之旅”旅游路線更加出名,游客紛至沓來。2009年,《龍母傳奇》動畫片由廣東粵動傳媒有限公司開始投入制作。這部動畫的制作雖然是由政府在中間起領頭的作用,但毋容置疑的是動漫產業早已洞悉了龍母形象對民間大眾的廣泛的感染力以及對龍母文化產業進行市場開發的巨大潛力。
祠廟的建立是一個地方神明信仰體系完善的重要象征。而祠廟建立所帶來的廟會經濟是龍母文化產業化的首要來源[7]。悅城龍母祖廟坐落在西江北岸,建筑頗具特色且環境優美。每年龍母生辰誕前后,當地會舉行大規模的民間祭祀和廟會活動。活動集祭祀酬神、藝技表演、物資貿易為一體,包含了肇慶市及其轄屬縣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眾,人數可達20萬人。龍母誕期內,悅城龍母祖廟人聲鼎沸,受益莫大,僅廟會的門票收入便可達千萬。在龍母生辰誕期間,龍母祖廟舉辦的敬拜祭奠活動以及民眾自發遵照習俗慣例進行祭祀所帶來的收入也不菲。如祭祀所要的紙寶蠟燭和鞭炮,在龍母誕期間,賣香燭的店鋪凈收入可達20萬元,而景區內買賣鞭炮的收入高達200萬元。與此同時,餐飲業、土特產店、酒店住宿等收益也頗豐。此外,“龍母生辰誕也是德慶縣招商引資的一個有利時機。由于龍母誕期游客多來自港、澳、珠三角,德慶縣借此時機,向來參拜的客商介紹德慶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優惠政策,積極引進資金,發展本縣經濟。”[7]每逢慶典,祖廟游客絡繹不絕。除了龍母誕辰之外,龍母開金印、龍母得道誕等慶典活動也為悅城龍母文化產業化獲取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至今,由悅城龍母祖廟帶起來的旅游業收入早已過百億。雖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但總的來說發展規模與發展態勢呈現良好的局面。
悅城龍母文化產業融入了旅游業、動漫產業等可持續發展產業,成為嶺南地區以及港澳地區一項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悅城龍母祖廟景區的發展使得肇慶市、縣的經濟得以可持續有效地發展,使得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得以調整和升級,城市品位得以提高。總的來說,悅城龍母文化所走的產業化道路是十分有成效的。
梧州,古為百越之地,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梧州藤縣,則是龍母的誕生地。藤縣之前有多處龍母廟,但皆在亂時被毀或被丟棄。如今影響最大的是與悅城龍母祖廟、梧州龍母太廟齊名的孝通廟。《藤縣志》載:“龍母廟在水東街勝概坊,……或曰一都水東街孝通坊忍,故其廟名孝通。”[3]13藤縣龍母廟位于縣內西江大橋東側,文革時期曾被拆除。后來當地民眾自覺發起重建活動,籌備資金再度修建。經過多次修復,又因與悅城龍母祖廟聯系頻繁,現在已經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名單,成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于廟宇規模較小、地方偏僻、周邊沒有與之呼應的設施等多種原因,導致藤縣龍母廟的管理完全屬于民間性質,政府和文化部門幾乎沒有參與。只有在龍母誕時,孝通龍母廟會迎來比較多的信眾和游客,平時除了村民參拜以外幾乎沒有游客。因此,藤縣龍母廟并沒有發展出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文化產業。如今,藤縣龍母廟唯有依附在梧州龍母太廟之下,得到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支持,納入龍母太廟的旅游路線,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
梧州龍母太廟始建于北宋初年,坐落在桂江岸邊,依山傍水。上世紀80年代,梧州市政府把龍母廟古建筑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并投入資金修復因戰亂被毀壞的部分建筑,同時增建牌坊、龍母文化廣場、龍母素食館等。隨后,龍母太廟重新開光,接受民眾參拜,半年內游客便達五六萬人。每年,梧州都會舉辦一系列與龍母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旅游活動。如正月期間的龍母開金庫、五月初八的龍母誕辰、八月初一的龍母得道誕以及十一月初一的得道誕。2000年,梧州市隆重地舉辦了首屆龍母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通過此次洽談會,梧州市正式揭開了“龍母文化”品牌的序幕。洽談會期間,憑借龍母文化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和經濟貿易博覽會強力地吸引投資,達成了8千多萬美元的投資。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以及調整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需求,2003年,梧州市舉辦了首屆龍母文化旅游節。在旅游節時期,梧州市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宣揚龍母精神及內涵,提升龍母文化的保護價值和實際意義。如啟動“梧州市首屆龍母文化節紀念封”活動、舉辦“龍母文化花燈聯展”活動等。2005年,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規劃擴建龍母廟。擴建后的龍母廟面積由原來的5000平方米擴大到10萬平米,并建有中國最高龍母圣像。2006年,“龍母誕”項目被評為第一批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梧州市還調動其他藝術形式深度繼承和豐富龍母文化的內涵,推廣和宣傳龍母文化,如梧州粵劇團2008年開始演出的《西江龍母》。2007年,梧州龍母文化公園擴建工程落成;同年底,公園和騎樓城以及歷史文化長廊三處共同構成一個景區并獲得國家4A級旅游景區稱號。景區也成為了廣東、廣西省界旅游的精選路線之一。梧州市旅游局與旅游企業還承接了悅城龍母祖廟的“龍之旅”旅游路線,與肇慶市簽訂合作協議,充分開發兩地及周邊地區的龍母文化資源,聯合宣傳兩地的龍母文化。2017年,梧州在蒼海新區建設以龍母為主題的大型水上樂園。直到現在,梧州龍母太廟的旅游基礎設施還在不斷完善,旅游人數也不斷增多。由于梧州市委、市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梧州市區龍母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使得龍母文化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但是,相對于悅城龍母祖廟,梧州龍母太廟目前還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首先,龍母太廟周邊為旅游服務的餐飲店及酒店較少,在廟會期間難以接待前來參拜的游客尤其是遠道而來的旅客;其次,交通不便,市內僅有一條旅游專線公交且車站離景點又有一定的距離,停車場的車位不足以供應廟會期間自駕游的乘客;再者,龍母廟的管理存在漏洞,廟內導游較少,而在廟內工作的多是本地中老年人,普通話夾雜著粵語發音,北方游客難以辨明;更重要的是,除去廟會時節,梧州龍母太廟所接待的游客與悅城龍母祖廟相比差距明顯。因此,梧州龍母文化產業化發展之路有待加強建設。對于梧州來說,首先需要完善太廟周圍酒店賓館建設以及文化娛樂休閑場所基礎設施建設才足以容納更多的游客和信眾。與此同時,提高餐飲店的檔次,完善飲食住宿的結構。第二,通過增開旅游專線、規劃停車設施等,完善區域內和景區內的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加強梧州市與自治區之間、梧州市與廣東周邊省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梧州市與肇慶悅城鎮之間的交通聯系。第三,加強對景區的管理,培養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培訓專門的景區導游,做到全方位專業地服務。
龍母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南方民族以龍母祭奠活動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是以龍母信仰為載體而衍生的各種文化因素經多方面融合、演變而形成的一種特定文化現象。”[8]因此,挖掘龍母文化內涵,促進龍母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發展龍母文化產業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9]。肇慶屬于經濟相對落后的粵西地區,梧州在廣西甚至在我國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區域經濟水平的制約,梧州城市文化水平發展較為落后,功能相對不完善,這都影響旅游產業的發展。但是,發展以龍母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產業,可以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帶動肇慶和梧州旅游業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龍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第一,文化產業具有教化功能。龍母仁愛、博大、孝慈的形象規范和影響著信仰龍母的民眾的社會行為,使人形成一定的人格修養。第二,文化產業具有社會維穩功能。龍母文化的產業化為民眾提供各種文化項目和文化服務,使民眾可以很好地消磨空余時間。第三,文化產業具有審美功能。龍母文化的相關產品在文化產業中是一種商品,但同時也是一種學術、藝術,是創作主體對客觀世界課題的評述。民眾在享受龍母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時,也受到了感官的刺激,提高了審美情趣。因此,龍母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民眾素質,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龍母文化源遠流長,在產業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因此,相關部門開發龍母文化產業時應深度挖掘龍母文化的內涵,迅速找準龍母文化產業的市場定位,加強建設各項基礎設施,多維發展由龍母文化衍生而來的各項經濟。現如今,由于東部產業的快速轉移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加快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作為沿海發達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肇慶的區位優勢凸顯;作為貫穿珠三角經濟圈和北部灣經濟圈的關鍵城市,梧州的城市地位也日漸突出。肇慶市悅城鎮的龍母文化是因龍母長期在此生活以及因其在此安葬而形成,梧州是龍母文化在嶺南地區傳播的重要城市。兩地應共享龍母文化旅游資源,一起宣傳龍母文化旅游,形成“龍母文化圈”。一方面,兩地龍母文化本就是一家。兩地龍母的傳說、龍母的形象、民間信仰以及祭祀龍母的儀式已經膠合在一起,形成龍母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資源;另一方面,在西江流域有大大小小300多座龍母廟。將這些龍母廟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條龍母文化尋根訪祖的旅游路線。一旦成型,這個文化圈將覆蓋整個西江流域,龍母文化產業由此將得到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