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文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西萬安村每年元宵節舉辦的“轉黃河”活動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黃河燈陣,也叫“九曲黃河陣”,由365根木樁組成,象征著一年365天平安吉祥。有規律地用繩索綁定木樁,每個木樁頂部用五色紙糊一個紙筒,里面放一個小燈盞,預示一年365天,天天光明。陣地中央豎有一根15米左右的高桿(名曰“老桿”)。桿上攀龍舞鳳,陣地四角分別豎有約10米的木桿,象征著一年四季。
“轉黃河”這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規模盛大、氣勢宏偉。據鄉里老人講述,從明朝建文年間,每當年節之時,鬼怪盛行,以致一些家庭不堪其擾,家道中落。為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鄉里的一些長者和有識之士,組織起了民間花會社火活動。這一民俗活動發展到今天,活動面積已將近4000平方米,參加活動人數達30000余人,主要為的是人丁興旺,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與“轉黃河”相配套的還有多種類型的節目表演:跑驢、旱船、高蹺、扭秧歌、舞龍。晚上八九點開始,表演團隊匯聚黃河陣,煙花爆竹隨之點燃,“老桿”上彩龍飛舞旋轉,節目按順序入陣,黃河陣內外,到處懸燈結彩,似群星落地,交相輝映,盛況空前。人們紛紛參與其中,躍躍欲試,好不熱鬧,惹人眼花繚亂。
1.清明節掃墓紀念烈士
西萬安烈士陵園建于1939年,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28米,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陵園內現有烈士墓46座,61名國民黨革命烈士碑上有名。2006年,民政局投資20多萬元對陵園進行了維護和修繕,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又投入50多萬元對陵園進行了徹底整修,如今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每年的清明節是烈士陵園對外開放的日子。這一天,老師、學生、村委會成員、黨員干部、普通村民都會前去掃墓,為紀念抗戰英雄王天祥。1937年是國共兩黨聯合抗日之時,國民黨部王天祥率冀察游擊軍第二隊(約2000人),在武安至冶陶一帶對日軍展開游擊戰,其中最著名的是3次萬安戰役。第一次是1938年初,王天祥率部襲擊了玉泉嶺、西莊之敵,又伏擊了日軍的兩輛軍用汽車,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時隔不久,日偽軍千余人第二次進犯萬安。此次戰斗,王天祥部共獲得小炮1門,機槍2挺,步槍197支,戰馬7匹,汽車一輛,解救村民107人。第三次是在1938年4月,日偽軍2000余人襲擊萬安,經過11個小時的戰斗,日偽軍死傷超200人,此次共繳獲12匹戰馬,244支步槍,擊毀兩輛日偽軍用車,扣押3輛日偽軍車,沉重打擊了日偽軍。
2.廟會(物資交流會)
2010年農歷四月初十,在西萬安村(胡爺廟、圣元廟)開光之日起新立廟會。白天,來自其他村落的攤販來這出售貨物,中午時,由村委會出資,為沿街商販提供食物。飯菜大多為“大鍋菜配白米飯”,從其他村子來串親戚的親朋好友也可在街上一起就餐,喻為歲歲平安,人丁興旺。
3.元宵喜樂會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村民會在臥龍山圣元廟對面的戲臺演出,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快板、三句半、雙簧、相聲、小品、歌曲、戲劇、民族舞蹈、少兒舞蹈、現代舞等。2018年元宵喜樂會還推出了抽獎環節。由于相聲、小品等節目采用本地方言,演出者多為村民十分熟悉的親朋好友、街里街坊,節目內容符合老百姓的喜好,富有生活哲理,所以十分熱鬧,叫好聲連連。其中小品《唐僧取經》、秧歌舞《越來越好》、雙簧《婆家娘家》都已成為經典節目。
這些活動自春節前半個月便開始準備,由村委會組織召集,鄉里文藝愛好者組織節目、排練、 串詞;而音響、話筒、服裝、道具、給表演者的演出福利等所需資金則依靠在外務工人員籌集,或回家過年的村民自愿捐贈所得。
自2016年7月起,在村子主要的十字路口,每月會定期開展觀影活動,影片大多為革命題材、抗戰題材、科教題材、戲劇題材。除此之外,近些年來,隨著“快手”這一直播平臺在村子里迅速傳播,許多婦女根據快手教程自發組織起了廣場舞活動。
據宋氏家譜記載,西萬安村村民按照地緣關系,分為四個家族:“上場家”“后地家”“大古道家”“槐樹底下家”。時至今日,這四個家族的文化活動方式、價值理念仍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槐樹底下家”的從政觀念強,歷屆村委會主要成員都來自這個家族;“上場家”則注重從商,涌現出一批在山西發家致富的老板;“大古道家”注重血緣關系,親朋好友往來走動頻繁;而“后地家”親情觀念比較淡薄。
西萬安村的文化隊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正式團體、文藝工作愛好者、大學生村官。正式團體有軍樂隊、大鼓隊、武安落子劇團。日常生活中,遇到婚禮、壽禮等慶典活動,本村和其他村子的人會聘請這些社團進行演出,平均每個社團一年在外活動的次數近50次。而其他相聲小品愛好者則是每年元宵喜樂會的主力軍,大學生村官主要負責元宵喜樂會節目的排演、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1.文化生活消費占總支出比重小
為了解村民的文化消費情況,在問卷中,我們設計了:“您每月購買文化用品(包括報紙、書籍、戲劇光盤等)需花費多少?”結果顯示,有75人每月的文化生活消費不到40元,只有8人選擇了120元以上。這表明,社區農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很小。
2.消極文娛普遍
鄉民們開始學會使用微信和QQ聊天,用手機看新聞和網上購物。而隨著“快手”“抖音”“火山小視頻”等自媒體網絡平臺的盛行,留守婦女們開始模仿這些平臺上的視頻跳廣場舞。但孩童卻沉迷于抖音、網絡游戲等網絡活動,并沒有閱讀、書法等文化興趣,忽視了對本地戲劇“平調、落子”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1.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從西萬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狀況看,在“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戲臺”這四項設施中,利用率最高的是“文化廣場”,表示“經常去”和“偶爾去”的社區居民累計占比為64.50%;其次是“戲臺”,累計占比為57.50%;利用率較低的是“老年人活動中心”和“農家書屋”,累計占比分別為13.80%和8.50%。可以看出,社區居民更愿意去或去的較多的公共文化空間是“文化廣場”和“戲臺”,可能由于這兩類公共文化空間的場地相對來說較為開闊,更符合村莊不同人群的需求。不過,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國鄉民對“閱讀型”文化生活的參與有待進一步提高。
2.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區青年進城求學務工,社區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但這些群體普遍不具有組織文化活動的能力,所以文化建設主體的缺失導致社區的文化活動僅停留在元宵喜樂會、廟會;另一方面,從社區農民參與度來看,表示參加過“電影下鄉”和“文藝匯演”的鄉民占比分別為43%和59.60%,說明社區居民對這兩類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由此可見,通過政府外力嵌入來構建的農村文化生活不盡如人意。農村社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需源于鄉民,并依靠他們發展和提升。
鄉民對于“文化活動、書籍閱讀”的理解程度有限,其學歷大都在初中以下,而且學習意識有限,他們大都表示反正下地干活也用不到,平時在微信群里聊聊天,看看騰訊新聞就已經足夠,有閑暇時間更多地選擇打牌、看電子小說等娛樂活動。
1.建立資金、人才的引入和留住機制
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展開,無法離開資金的支持,為此,應當建立資金籌措的機制,擴展資金籌措渠道,如以更優質的活動爭取政府財政撥款,同時尋求同企業合作的機會,借助企業冠名贊助的形式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而且要打造并留住優秀的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引進文化團體入駐,增強農村社區文化隊伍的凝聚力,為社區文化工作的發展提供堅強后盾。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此項工作[1],還要選派現有的骨干人才去外地學習、交流,以便實現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同時提高待遇和相關環境,培養人才的同時做到留住人才,打造優秀的農村文化工作者隊伍,為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2.建立社區文化活動的設備維護和利用機制
安排專人對社區的健身器材、圖書閱覽室、文化活動節目專用器材進行管理,加強利用,避免形同虛設;并根據社區居民的需求,舉辦各類培訓班(如書畫、音樂、舞蹈等),提高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品位[2],增加社區文化活動項目,用健康、參與度高的文化活動占領社區文化陣地,真正讓百姓能夠廣泛參與,陶冶情操,自覺抵制不健康生活娛樂方式。
培育村民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鄉民積極參與;通過舉辦講座、培訓會等方式提高鄉民文化水平,增強其學習意識;促使農村居民自覺開展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和農民秧歌會演等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3];營造崇尚科學文明的文化氛圍,引導兒童正確使用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傳播平臺,培養兒童對本地特色文化的興趣;促進農村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推進農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群眾文化活動和質量。
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面臨著很多困境,但是也存在著很多機遇。政府部門健全文化建設的機制體制、鄉民的積極參與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都將可以有效推動農村社區文化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