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珊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重慶 401331)
從《漢書》的記載不難看出,曾在西漢之初,四川、重慶地區以苧麻為原料的“蜀布”就已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宋元以后,由于棉布生產在中原的普及,苧麻織物由通用面料變為夏季專屬面料,夏布由此得名。”[1]明末清初,四川地區兵禍連連,人口大幅度銳減,種麻織布技術進入蕭條時期。清康熙年間實行“招撫流民、移民四川”的政策 ,大量來自江西、湖南、湖北、廣東的客家人涌入四川地區。客家人重回紡織業,引入麻編織的新技藝并加以創新改良,苧麻種植與夏布制作得以復興。在四川地區曾流傳一句民謠:“榮隆二昌出夏布”,足見四川隆昌與重慶榮昌地區曾經的輝煌[2]。
榮昌夏布的主要生產地在榮昌區盤龍鎮一帶,主要采用當地種植的苧麻為主要編織原料。由苧麻變為夏布要經過剝麻、績紗、挽麻芋子、牽疏上漿、接線與上羊角、編織、漂白、整形等多個工藝。夏布未精加工前質地生硬、顏色微黃,稱為本色布或生布,只能制作布袋等粗制品。若制作蚊帳、窗簾等制品,需進一步精制。經過精煉、漂白后的夏布布質柔軟,整形上漿后使布面整齊美觀,方可出售。
近年來,榮昌政府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加重視,但榮昌夏布制作技藝在“保護為主、傳承發展”的原則下,仍面臨一些困境[3]。
費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覺的強調并不是對文化變遷的否定,也不是對文化發展的否定,而是要求文化持有者能夠對自己的文化價值有所認識。這些文化要面對現代化的挑戰,不應該抱有極端的原生態文化的幻想”[4]。首先,榮昌夏布制作技藝主要依靠口傳親授進行傳承,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編織夏布已不再能幫助傳承人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這便導致傳承主體對本土技藝的不自信。其次,國家傳承人認定制度較為模糊。在榮昌盤龍鎮當地有大量原住民從小開始學習編織夏布,現今已熟練地掌握夏布制作技藝,但他們作為重要的傳承主體,存在對自我身份認知不足及缺失傳承責任感。
榮昌夏布編織工具落后,制作技藝仍停留在粗加工階段,苧麻的軟化問題尚未解決,導致產出的布匹簡單粗糙,不能成為貼身衣物的原材料,因此,夏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功能尚未能充分發揮。從整個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是否需要掌握苧麻的軟化技術,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解決,是榮昌夏布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需要反思的地方。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增加夏布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直接關系到榮昌夏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否可持續發展。
榮昌夏布自產生以來一直根植于榮昌盤龍鎮區域內,凝聚了原住民的深厚情感,極具地方風俗特色,符合旅游禮品對地域性與情感性的要求。在重慶,目前有嘉華、感懶樹、壹秋棠三家文創企業,生產以夏布為主要元素的旅游禮品。這三家企業對夏布進行加工之前,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出口,但經過上述企業的包裝設計之后,夏布卻也只能以高昂的價格陳列在櫥窗中為人們欣賞,難以體現產品的附加值,導致無法融入當地文化產業鏈中與旅游業其他發展產業相結合。
徐贛麗提出:“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單純記錄和隔離的方法不能有效的保護,應該引進旅游市場機制來加以保護”[5]。此觀點明確指出可以對非遺做適當的遺產旅游開發。世界旅游組織(UNWTO)對“遺產旅游”的界定是“深度接觸其他國家或地區自然景觀、人類遺產、藝術、哲學以及習俗等方面的旅游”[6]。倘若文化遺產旅游成為榮昌夏布的傳承途徑之一,就需要打造多元化的文化遺產旅游地。
文化旅游視野下夏布制作技藝進行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認識到夏布文化,認識到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與存在意義。讓更多的傳承人投入到夏布制作技藝的保護中,這不僅需要政府支持與經濟上的投入,還“需要為青年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他們在付出后得到回報”,進而重塑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7]。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投入,投入基礎資本來研制麻料的軟化技術,向別國學習如何讓夏布的質感變得更柔軟。除此以外,在自愿的基礎上,鼓勵夏布傳承人自己組建合作社,讓他們自己掌握生產和銷售的主動權。
為了進一步增加傳承主體的收益,可以在夏布制作基地配套現代教育設計,促進研學旅游在當地的發展,讓夏布制作基地成為織布中心的同時變為人文旅游地。讓游客體驗夏布的制作,既能滿足游客的認知需求,又能提升游客對夏布文化的認識。
2008年,四川雅安的滎經黑砂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技藝為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酒店業結合的成功案例。在該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同國際知名品牌酒店希爾頓與凱賓斯基合作,成功取得了旅游者的青睞。以此為例,榮昌夏布同旅游酒店業相結合,可進一步融入現代生產與生活中。酒店客房部可以在裝修上融入更多的傳統元素,讓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更直觀的方式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中,既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得到了良好的宣傳與保護,又讓榮昌旅游更具特色,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在研學旅游地得到發展的基礎上,可以配套設計一個以榮昌夏布為對象的APP。首先,設計APP能幫助夏布文化傳播與交流,成為傳統文化向青年人傳遞的方式;其次,通過APP的使用能完成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溝通,加強夏布的保護與發展工作,由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使其成為推動夏布發展的動力之一,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讓夏布融入到文化產業鏈中。
在文化旅游視野下,對榮昌夏布制作技藝進行保護與開發,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無疑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道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旅游業相結合,并不是對非遺自身的內涵進行過渡篡改,而是在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真的前提下,將“小我”積極融入國家文化體系之中,努力跟上新時代發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