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塔里木大學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紀錄片《我從新疆來》是新疆導演庫爾班江·賽買提(以下簡稱庫爾班江)于2016年拍攝完成并上映的影片。紀錄片總共分為六集,主要以18個新疆人為拍攝對象,展現了新疆人在內地的生活現狀。他們離開家鄉新疆,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讓他們更努力更拼搏,他們懷揣夢想,熱愛生活,依靠知識和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享受社會福利和機遇的同時,也奉獻著自己的價值。
《我從新疆來》紀錄片的原型來自于導演庫爾班江于2014年發行的同名書籍《我從新疆來》。《我從新疆來》于2014年10月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舉行發行儀式,前文化部部長王蒙、人大常委艾力更·依明巴海、攝影界的資深人士以及社會科學界的教授等均到場參加。作者庫爾班江表示要把這本書拍成一部紀錄片。2015年5月該片正式開拍,2016年6月正式上映。
鐘大年先生在《紀錄片創作論綱》中寫道:“無論誰拍一部片子,都是有目的的,總是要說明點什么,或者是為了介紹一件事,或者是為了宣傳一種思想,或者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情緒和感受。”由此可見,紀錄片都是強調主題的,一個事情發生時,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包含著不同的人物關系、人事關系,從而構成了許多不同的主題[1]。
在《我從新疆來》這部紀錄片中,導演庫爾班江把影片分為六集,每一集是一個主題,六個主題講述了新疆人的普通生活,總結起來分別是夢想、家庭、事業、愛情、奮斗、光環。每一個主題下都是三個人物,三個故事。
第一集中渴望飛上天空的阿布來提·買買提,輕而易舉就實現了從小地方到大城市的“飛躍”式發展,但是卻發現,自己走的道路與當初的夢想越來越遠。他說:“人只能活到兩萬多天,我總得為自己選擇一次。”只要你愿意,什么時候都不算晚,放棄一切,從頭再來,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飛上了天空,做了一名滑翔傘教練員。還有渴望贏得世界冠軍的職業拳擊手;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用鏡頭去傾聽大自然的荒野新疆志愿者發起人丫丫,看似三個不同的故事,但他們都有共同點:對夢想的熱愛不分職業不分地域。
同樣,在第四集中,感情之路十分波折的艾珂竹,獨自身披婚紗回到故鄉的謝雅,三次當伴娘,仍在等待自己愛情的瑪麗娜·艾和麥提,三個性格各異的女性,三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導演將她們的故事安排在一起,在“愛情”這個大主題下講述她們各自的故事,開篇點題,明確這一集的主題。而這種單一主題的板塊化設計,在紀錄片中更能深化觀眾的印象,簡單易懂,不用在觀看的過程中歸納總結,更易于傳播。
埃德加·E·威利斯在《電視腳本創作》一書中說到紀錄片通常有四個目的:喚起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使人們相信并接受一種思想或采取一種態度、加強一種已存在的態度或觀點、促使觀眾采取一個特別行動[2]。不論生活在哪個階層的人都會遇到困難,而小人物更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在庫爾班江記錄的人中,不乏生活舉步維艱的人,父親面對患病在床的兒子;女兒面臨父親的去世,生活的擔子一次一次重重壓來的時候,誰都不曾放棄。把人物艱辛的生活淋漓盡致地記錄下來,不加一句褒貶的語言,交給觀眾去感同身受。這種點到為止的敘事技巧,可以讓人更容易理解紀錄片所傳達 的內容。
63歲的艾力克·阿布都熱依木,從小就對天安門有著無限的向往。第一次去北京,用了一周的時間詳盡參觀天安門,等到第二次再去北京,而這一次一待就是30年。唯一的兒子在1997年得了重病臥病在床。用新疆特色美食“羊肉串”,將一家人的命運緊緊串在一起。生活的重擔有時候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聽到床上的兒子吃力地叫出那聲“爸爸”,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再艱難的歲月,有了親情的沐浴,都變得溫暖可期。
熱愛跳舞的茹仙古麗·艾力,在父母的支持下一直學習舞蹈,曾通過選拔獲得到北京參加演出的機會,那次之后,一個夢想的種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里——留在北京。父親不幸病逝的消息傳來,作為家里長女的她,除了承受至親逝去的痛苦之外,肩上也必須扛起養家糊口的擔子。無論追逐夢想的路途有多少坎坷,都不會讓她輕言放棄,因為家人給予的那份愛,始終溫暖的陪伴著她,讓她更勇敢地去追逐夢想。
紀錄片編得好看不好看,關鍵在于節奏的把握是否恰當。紀錄片的節奏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內部節奏是指紀錄片的敘述節奏,由內容結構、情節沖突、人物情感變化等因素所決定。而在處理紀錄片內部節奏時,主要是把握好懸念的設置及其興奮點的安排。通過懸念,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調起觀眾的收視欲望[3]。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賽爾·馬爾丹說:“所謂影片節奏,并不是指各個鏡頭放映的比例,而是指每個鏡頭的延續時間適用于該鏡頭所能引起并使觀眾感到滿意的那種注意力的緊張程度。”因此,影片在處理節奏時,要考慮觀眾的接受心理,即站在觀眾角度來處理節奏。
第三集講述了在浙江創辦英語教育機構的卡哈爾·拜西爾,從課堂到教育理念、創業時期、生活狀態,再到經營企業和教書育人,最后介紹團隊。介紹在深圳經營手機店的張志強時,則是從求助到經營手機店、蕭條轉行、放眼國外的順序去展開,按照一個人的打拼歷程推開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新疆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為了不同文化的人群更容易接受影片所傳輸的文化信息,以新疆為題材的紀錄片在創作方面應該注重對于影片的規劃,用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影片呈現。
首先,在人物選擇方面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緊扣影片,呈現給觀眾一個劃分明顯的主題,使得觀眾能輕而易舉地明白影片所想要講述的內容。
其次,在進行人物講述的過程中,多用記錄的方式,而不是直白的講述。講述人物所經歷的苦難也好,歡愉也罷,把真實的情況展現給觀眾,人物內心的感情留給觀眾去感受,不要進行價值觀的強加,否則易引起觀眾的反感。
最后,在講述人物歷程的過程中,注意好節奏的把控,尤其是內部節奏的把握。應該在影片的開頭就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再通過適當地設置懸念,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影片中,最后點明主題。通過把控節奏,讓觀眾全心投入紀錄片中,用一種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了解紀錄片所傳達的文化價值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