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殊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山西 柳林 041000)
冊命又稱策命、錫命、賜命,是西周時期周天子封建諸侯、任官授職的一項重要制度。作為晉國的先祖,叔虞以其卓越的文治武功受封于唐,承擔藩屏重任。《左傳》中提到叔虞受命的內容共有兩處:
昭公十五年周景王云:“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搜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①定公四年子魚曰:“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②可見,叔虞封唐時,舉行過隆重的冊命儀式。其所受賜物,可分四類:
一為車服。所賜大路,又稱金路,為天子所乘之車,金文中多作金車,是比較昂貴的賞賜品之一。
二為戎器與珍寶之器。密須之鼓和闕鞏之甲分別為周文王和周武王誅滅殷商舊國密須和闕鞏時所獲得的戰利品,代表賦予其軍事征伐的權力,助周王“匡有戎狄”,將唐國建設成為周王室在北方的堅固屏障。
三為授民。這是周初封建諸侯的重要內容,與車服、戰利品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賞賜相比,人民和土田更能實際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晉所受“懷姓九宗”和“職官五正”,為周代的高等貴族,為周天子所派遣作為叔虞的屬民和輔臣,在曲沃和翼火并之時,還參與并采取了維護舊宗、支持翼侯的態度。如《左傳》隱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③對晉國前期的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四為授疆土。封于夏墟,即唐地。《史記·晉世家》:“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④唐原來是殷商的一個方國,周初發動叛亂,被成王和周公討服,以封叔虞。有策書《唐誥》,定以治國方針或施政綱領,今不存。
有關燮父之分封受命,傳世文獻記載極少。《尚書·顧命》記述成王崩逝、群臣受顧命之后,“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⑤則呂伋在成王崩逝之前已得冊命。其中還提到成王病困之時,召集群臣,衛侯康叔作為司寇,在列獲聽王命。《史記·衛康叔世家》云:“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⑥則康叔在成王早年就已身兼司寇。魯伯禽也為成王所封。據此,筆者判斷,燮父之分封冊命當在成王之時,并事成、康兩代。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燮父因建宮室過美而受到康王讓責。此外,晉侯墓地M114發掘之后,孫慶偉先生認為該墓墓主為燮父,并在甗被發掘之后,撰文指出該器器主為燮父,曾參與周昭王末年的薄伐荊楚之事⑦。還待進一步考察。可見晉國在燮父時期,國際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史記·晉世家》云:“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唐叔子燮,是為晉侯。”⑧似叔虞所封時并無爵稱,至燮父時始稱晉侯。而據鄭玄《詩譜·唐譜》:“成王封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⑨則叔虞稱唐侯,燮父稱晉侯。
首先,“伯”并非特指爵稱。“伯”有“方伯”之意。依《周禮·春官·大宗伯》:“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叔虞受封唐國,其所受冊命等級應為七命。而《詩經·小雅·伐木》孔疏云:“唐叔本受州牧之命”?,州牧又稱方伯,為一州之長,侯有勛德,則加命為牧,其爵仍為侯爵。若依孔疏,則叔虞稱“唐伯”是其勛德加命為牧所致,其爵為“侯”。冊命為“唐伯”是對其勛德的一種表彰,而無關爵位的等級差序。
其次,“伯”有“侯伯”之意,為諸侯之長。《左傳》哀公十三年子服景伯云:“王合諸侯,則伯帥侯牧以見于王;伯合諸侯,則侯帥子、男以見于伯。”杜預之注云:“伯,王官伯;侯牧,方伯。”?《說文解字》:“伯,長也。”?伯的本義為排行之長,而后又引申為一氏之長、一國之長、諸侯之長等含義,“伯”作為諸侯之長,其地位相當于天子之三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周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晉文公所受冊命即為此“侯伯”之意,當為九命。
另外,叔虞稱“唐叔”和燮父稱“唐伯”或為一種稱呼慣例。昭侯元年,封成師為曲沃伯,然文獻多稱成師為曲沃桓叔,稱其子為曲沃莊伯。或可對比衛之“康叔”和“康伯”之封。康叔于周成王之時正式受封于康丘,以“康”為國名,稱“康叔”“康侯”,康叔去世后,其子繼續以康丘為都,故稱“康伯”,遷都之后,后世國君不再以“康”為號,在康叔前加“衛”字,稱作“衛康叔”或“衛叔”。叔虞所稱“唐叔”和燮父所稱“唐伯”或類似于此,對始封君稱排行,是當時的稱呼慣例。
由于史籍散佚,與晉國建立息息相關的兩位重要始封君叔虞與燮父的分封冊命需要補充考證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學術界對由“唐”改“晉”的爭論并沒有因為公簋的公布而達到統一,相關問題還需更多新材料的出現。
【注釋】
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522頁。
②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715頁。
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53頁。
④(漢)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635頁。
⑤(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卷十八《顧命》,(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版,第277頁。
⑥(漢)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590頁。
⑦孫慶偉:《從新出甗看昭王南征與晉侯燮父》《文物》,2007年1月。
⑧(漢)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636頁。
⑨馮浩菲:《鄭氏詩譜訂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頁。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卷十八《大宗伯》,(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版,第278頁。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詩經》卷九十三《堯典》,(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版,第328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873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7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5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