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偷襲美國珍珠港,取得重大戰術勝利。但鮮為人知的是,就在3個月后,日本還發動了第二次偷襲珍珠港行動,試圖徹底消除美軍后勤保障能力,鞏固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沒想到,這場偷襲行動卻為日軍在關鍵的中途島戰役中戰敗埋下伏筆。
據美國《星條旗報》報道,雖然日軍偷襲珍珠港獲得大勝,但日本戰爭策劃者們很快意識到,珍珠港造船廠、檢修庫和燃料儲備設施等關鍵目標在空襲行動中幸存下來,基本沒有受到破壞,美國將利用這些設施快速修復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損失。為彌補這個疏漏,日本海軍策劃用剛研制成功的水陸兩用飛機“二式飛行艇”再次突襲珍珠港。太平洋航空博物館歷史學家伯爾·伯林蓋姆說,日本在二戰期間建造的“二式飛行艇”可能是戰爭中最好的水上飛機,“它體積巨大,機動性強,而且全副武裝,甚至可以與美國戰斗機交戰”。
珍珠港事件數周后,日本海軍開始規劃“K作戰”,動用“二式飛行艇”再一次奇襲珍珠港。起初,日軍打算動用僅有的5架“二式飛行艇”,襲擊行動將在滿月的晚上實施,以便照亮珍珠港目標區,但行動實施的實際日期將取決于天氣狀況。日本海軍甚至謀劃,如果首輪襲擊成功,后續襲擊也將會跟上。
一切看上去似乎都與日軍首次空襲珍珠港前的情況類似,雖然美國電碼譯員警告稱,日軍正在準備發起偵察和破壞性襲擊,甚至預測到日軍會利用夏威夷附近的“法國護衛艦淺灘”的孤立位置作為遠程飛機的中途加油點,但他們的上級再一次忽視這些關鍵的破譯內容。
1942年3月初,日軍準備按計劃發起“K作戰”,但這時只有2架“二式飛行艇”可供作戰使用,于是襲擊珍珠港的飛機從5架減為2架。3月3日,翼展124英尺(1英尺等于0.3048米)、最高時速近300英里(1英里約等于1.609公里)的兩架“二式飛行艇”從馬紹爾群島沃特杰環礁起飛。它們飛過1900英里,降落在“法國護衛艦淺灘”的平靜海面,兩艘早已在那里等候的潛艇為它們補充了燃料。然后,兩架“二式飛行艇”各自攜帶4顆550磅炸彈,連夜飛往560英里遠的瓦胡島。它們在飛至距離瓦胡島200英里處時,被美國雷達站發現。雖然美軍起飛戰斗機攔截,但由于珍珠港上空厚厚的云層,美軍戰斗機沒有找到日軍飛機。不過,云層也給日軍帶來麻煩,他們原本期望利用明月之夜發現目標,結果“二式飛行艇”在3月4日凌晨飛抵瓦胡島時,云層覆蓋該島南半部并遮住了大多數地標,地面上幾乎沒有燈光可以引路。這是由于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下令在該地實施夜間全面燈火管制。此外,按計劃被派到珍珠港附近海域,協助飛機尋找目標的一艘日軍潛艇也沒有出現,日軍飛行員差不多是在盲目飛行。
這樣的盲目空襲,結果可想而知。一架“二式飛行艇”將炸彈扔在俯瞰火奴魯魯市的山麓丘陵地帶,巨大的震動毀壞附近學校的一些窗戶,很多居民都被爆炸聲驚醒;另一架可能把炸彈投到了港口水域,但沒有人在這場突襲中死亡或受傷。草草完成轟炸任務后,兩架日軍戰機迅速轉頭朝馬紹爾群島方向飛去。
如果按照日軍原先的計劃,4400磅炸彈擊中珍珠港預定目標,會沉重打擊美國的戰爭潛力,但這場不切實際的軍事行動毫無戰果,反而引發一連串事件,改變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日本大肆鼓吹“第二次奇襲珍珠港大勝”,使美方得以獲悉襲擊行動背后的后勤關鍵信息。美軍情報分析人員正確推導出日軍戰機在“法國護衛艦淺灘”進行過燃料補給,隨后美軍派出驅逐艦前往該海域,以防止日軍潛艇再次利用那個地方。
日軍這次冒險行動為后來的中途島慘敗埋下伏筆。日軍本來打算在中途島戰役前,派“二式飛行艇”收集美軍航母行動的重要情報,但沒料到美軍已加強對“法國護衛艦淺灘”海域的巡邏,無法在那里加油的“二式飛行艇”不得不取消偵察行動。歷史學家認為,如果日軍事先對“二式飛行艇”的行蹤保密,這種先進戰機很有可能偵察到美軍航母的位置。而在決定性的中途島戰役中,沒有及時抓住美國航母的動向,是日軍慘敗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