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德
數億年來,宇宙中這顆藍色的星球—地球,正默默圍繞著太陽周而復始地旋轉著,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了億萬的生命。地球是人類的家園,它被厚厚的大氣圈所包圍,其中千變萬化的天氣現象引起我們無數的遐想。
自古以來,人類就渴望揭秘形形色色的天氣現象變化。在文明史神話中,人們創造了“雷公、電母”,甚至還締造了呼風喚雨的“龍王”,希臘神話還將雷電歸因于主神宙斯的武器“雷錘”,北歐神話則將霧、霜和露水比喻為女武神縱馬飛馳而過的痕跡……然而科學的種子也同樣在萌發,亞里士多德的《氣象通論》,就讓人們用嶄新的科學視角,認知天氣和大氣光學現象。
當前日益發展和成熟的物理學原理、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特別是空基和地基遙感、電子計算機等技術飛躍發展,為大氣現象的探測與認知提供了新的契機。目前,氣象研究與業務的重要目標為對地球大氣圈及其密切相關的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學、生物特征及其變化過程的系統連續監測、分析與預測、評估。
縱觀大氣科學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到,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天氣預報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以天氣學方法為基礎的天氣圖預報,是目前常用的一種天氣預報方法。世界上第一張天氣圖誕生于1820年,這張天氣圖亦可以稱為觀天測雨的“信息樹”,這意味著未來風云變幻的“信息”將被描繪在這張天氣圖上,這是預測未來天氣的開端。隨著近代物理、數學等理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數學的飛速躍進,使得數值預報模式技術有了重大突破—氣象學家可以在電子計算機上,用計算方法做定量的數值天氣預報了!至此(20世紀初),氣象學家夢想預測未來的“水晶球”才得以浮現在人們面前。數值模式的應用領域也從中短期天氣預報拓展到短期氣候、長期預測、氣候系統模擬,這意味著人們夢寐以求的預測天氣的“水晶球”正成為現實。
待到人類進入航天時代,翱翔于九天之上的氣象衛星,又賦予了我們看待天氣變化的全新視角。每一天里,布設在極地軌道和靜止軌道上的兩類氣象衛星,協同全面監控全球天氣的變化,捕捉精細化信息,傳向地面大量清晰云圖,已是人們了解地球大氣信息,并推測天氣演變趨勢的利器。隨著工業社會大規模的天氣信息傳遞網絡系統的發展,近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氣象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方向,特別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氣象技術發展的思維,正在實現以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為增長動力的“智慧氣象”。
這一期《知識就是力量》雜志致力于展示氣象科技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塑造作用。當代智能化的“觸角”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公共安全、生活等諸多方面,當前“智慧氣象”僅處于“萌發”階段,任重道遠,我們將做不懈的努力,在社會智能化進程中做出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