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忠
摘 要 電視專題片是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或社會生活的某一領域,進行深入、集中報道,集新聞性、知識性、觀賞性于一體的電視節目形態,追求的是“可視性”“節奏性”和“故事性”。專題片的制作涉及采訪、拍攝、編輯、播音、配樂等,鏡頭給人以視覺的享受,視覺的沖擊;背景音樂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在這里筆者就專題片中的特殊鏡頭和背景音樂的運用談一下淺顯的認識。
關鍵詞 專題片;鏡頭應用;音樂運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5-0048-02
1 鏡頭的運用
鏡頭是電視專題片最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主觀鏡頭、特寫鏡頭、延時鏡頭的使用可以增強視覺沖擊力,提升觀賞性。大景、中景、特寫、主觀鏡頭、延時鏡頭的合理組接,更能表達故事內涵,展現故事情節,讓節目抓人眼球,吸引觀眾。
1.1 主觀鏡頭的運用
主觀鏡頭是指把電影、電視等攝影機的鏡頭,比作片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周圍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它的使用使畫面能夠更具體、生動。比如,我們在拍攝《我是一名消防兵》專題片時,當消防隊員接到火警迅速趕往火場的拍攝,如果攝像機四平八穩地從遠處給一個全景,那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就不能將觀眾帶入現場,大家還以為是消防演練呢。這時用上主觀鏡頭,就會有大不一樣的效果。我們的攝像師扛著攝像機緊跟隨消防員一起沖向火場,這時觀眾看到的也是消防隊員這個被拍攝主體所看到的全景:地面搖搖晃晃撲面而來,不遠處熊熊烈火在燃燒著,讓觀眾有了身臨其境的現場感。
1.2 特寫鏡頭的運用
特寫鏡頭是電視人表達感情的重要形式,具有極其鮮明、強烈的視覺效果,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多用于細膩的表現某一種物體局部的特征,揭示特定的含義。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一改過去的傳統拍攝方式,大量使用了特寫鏡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食材上蒸騰的熱氣、砧板上快速移動的刀尖、反復揉捏的面團……再加上燈光和音效的修飾,食物的色澤、質感都被細膩完整的呈現在銀幕中,放眼望去,全片中處處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致細膩。
近景和特寫鏡頭也常常用來刻畫人物,通過表現人物的表情或動作,來體現被攝人物的情感世界。比如,我們拍攝的專題片《許中堂 用生命譜寫忠誠》講述了牛莊鎮中心稅務所所長許中堂,扎根基層一線20年,耐得住清苦,淡泊了名利,一心一意為納稅人服務,得癌癥后一直堅持帶病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動人故事。在許中堂去世后,我們去采訪他的妻子,開始他的妻子談的很平靜,隨著采訪的深入,他的妻子失聲痛哭,嘴角也不停地顫抖,我們拍攝她臉上滾落的淚珠,抽動的嘴角,擦拭眼淚的顫抖的手。通過這一系列的特寫鏡頭,來揭示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的變化,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影響力。
1.3 全景延時鏡頭的運用
全景延時鏡頭能夠將景物緩慢變化的過程壓縮到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出平時用肉眼無法察覺的奇異精彩的景象;能夠將時間的飛速流逝、萬物的悄然變幻靈動地表現出來,夸張的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震撼奪目的視覺沖擊力。比如,我們在制作城市形象專題片《生態宜居 幸福新城》時,就使用了大量的全景延時鏡頭,黃河水滾滾東流,河面的上太陽冉冉升起;濕地上空百鳥翱翔,鳥巢里小鳥破殼而出;城市里,朵朵白云在湛藍的天空中穿梭,夜晚的快速路上車流 “軌跡絢爛”,商業樓宇流光溢彩,街頭人流穿梭,喧鬧忙碌;農業園區,芽苗破土而出,茁壯成長;花卉大棚,鮮花瞬間驚艷綻放。這些畫面都有很強的沖擊力,增強了片子的藝術感和震撼力,為片子奠定了沉穩大氣的藝術基調。
2 背景音樂的運用
音樂在電視專題片中有渲染主題、深化主題,烘托氣氛、刻畫形象、抒發感情和轉場的作用,選擇恰當合適的音樂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音樂用的不合適就會適得其反,畫蛇添足。
2.1 背景音樂選擇的原則
音樂的選擇要符合作品的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人物個性,要與畫面在情緒、氣氛和內容上相統一。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對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嫁接的原則必須是服務于作品基調這個中心,從而做到“形散神不散”。比如,北京2008奧運會城市形象宣傳片的配樂,短短1分鐘的片子就用了3種以上不同風格的音樂,既有中國特色的葫蘆絲,又有帕瓦羅蒂的著名歌劇《今夜無人入睡》選段,導演在片子的整體構思中考慮到了畫面氣氛的變化,配樂讓人聽了感覺非常舒適和諧大氣。
2.2 巧妙運用音樂提升節目意境
我們制作的專題片《劉真真 用堅強演繹生命精彩》講述了一名“漸凍人”女孩——劉真真用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與病魔作斗爭,大膽尋愛,和老公吳法強一起用愛的力量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編導在采訪劉真真時,當她講到醫生給她生命做出倒計時,他不能活過18歲時,主人公的情緒非常低落。在這一段的后期編輯中,添加了一段音樂,這段音樂的情緒是非常憂郁而黯淡的,配器非常簡單,主旋律樂器長笛和鋼琴兩種樂器組成。長笛所特有的憂傷而冷漠的音色仿若奏出了主人公的心聲。此段音樂的運用延伸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豐富了片子的感情基調。
當講到劉真真通過網絡認識了四肢健全的吳法強并開始與他談戀愛的時候。我們配上了歌曲《因為愛情》;當劉真真與吳法強的愛情跨越了地域、跨越了世俗,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時,我們配上了歌曲《幸福戀人》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該片最終獲得東營市新聞獎一等獎。
《為了鄉親們的微笑》講述了東營區廣大下派干部扎根基層、融入農村,真心付出,真情幫扶的為民故事。在片子結尾,選取了幾組下派干部與村民依依惜別的鏡頭,不配解說詞僅留現場聲,加以慢鏡頭等視頻特效,配上歌曲《我的衣食父母》,將新時期干群之間的深情厚誼渲染得淋漓盡致,不少觀眾看到此處動情流淚,將觀眾帶入了故事情節中。
2.3 背景音樂還可用來轉場
背景音樂不僅善于營造氣氛和抒發感情,在不同章節轉換時,也可以起到巧妙的轉場作用。比如,我們在制作城市形象專題片《生態宜居 幸福新城》時,如何從第一部分歷史文化轉場到第二部分城市活力上,怎樣才能平滑的轉場?
我們感到比較棘手。因為這兩部分鏡頭門類不同,所以,鏡頭在風格上顯得格格不入,我們用背景音樂做了嘗試。在第一段轉到第二段的剪輯點上,我們找到了兩段音樂的相似樂句,利用第一段的音樂弱拍和第二段音樂的強拍來銜接,這樣,觀眾的注意力被拉到了音樂輕重拍的轉接上,使這個點實現了自然銜接。
3 結論
電視專題片制作工序比較復雜,鏡頭的使用,背景音樂的合理搭配,直接影響著片子的質量。在制作過程中,要認真研究處理好鏡頭、解說詞、音樂等方面的關系,使各要素之間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實現聲畫的完美結合,這樣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做出的專題片才是內容、形式俱佳的精品力作。
參考文獻
[1]趙鄒娜.如何運用影視畫面中的鏡頭語言[J].大舞臺,2011(6):140.
[2]王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鏡頭語言的運用[J].記者搖籃,2015(3):48-49.
[3]王寧寧.淺析電視紀錄片中音樂素材的選配[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0(3):120.
[4]劉奕.音樂聲效——電視專題片的第二生命[J].新聞傳播,2009(2):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