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 花總

前陣子,中國新銳榜評委會給我發來郵件,任務之一是提名2017“年度漢字”。我不假思索地填上了“油”字。
過去這一年,兩個“現象級”話題在網上引發了對中年的調侃。其一是馮唐炮制的“油膩中年十大標準”,其二是曾經縱橫搖滾江湖的黑豹鼓手趙明義轉身揣上了保溫杯。熱鬧刷屏之余,朋友圈中槍的人兒一片唏噓。
如果說這兩波群嘲只針對“向后站”的那一撥兒,財氣逼人、風頭無兩的馬云在自己投資的電影里打遍天下,連高冷天后王菲也被請來“琴瑟和鳴”,則刷新了大眾對“富得流油”四個字的認知。
進也油膩,退也油膩。我國中年群體的“精神體脂率”儼然已經跑贏GDP,奮起直追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了(2010年有學者公布當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已完成62%的復興任務)。
在這油光水滑的包漿下,掩蓋的其實是某種集體焦慮與世故。有則流傳甚廣的段子是這樣寫的:“人到中年就是一個西游記,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身材,老沙的發型,唐僧一樣啰啰唆唆,關鍵還離西天越來越近了。”
眼見著一代江湖兒女,憑多年奮斗擠上前臺,占據中堅之位,實現或大或小的目標,代價卻是早早磨盡了鋒芒。他們在場面上說著車轱轆話兒,以順勢而為為榮,絕不逆流而動。一邊批發圓融通透的處世智慧,一邊相互寬慰著直奔暮年。
“資深中年”朱學東老師也是新銳榜評委。他是個狷介風流的異類,不久前離開京城某知名報館,選擇“熔斷自己的媒體生涯”。對人到中年的體會,朱老師要比我溫存許多:“這個時代,最苦的其實就是中年人,無論是保溫杯還是油膩男,都是對在網羅中掙扎、努力的中年人的奚落。他們有過艱難的童年生活,有過曾經美好的青年時代,本該功成名就的時候世界變了,成了新時代,要學習很艱難,所以未來有了很多不確定性。對于以中年人為社會和家庭主干的時代來說,保溫杯這個中國中年男人的象征,頗為意味深長。”
無論奚落或同情,當“精神體脂率”隨年齡漸長,銳氣也就漸漸散去了。
這也許源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本能:當你好不容易擁有了資源和財富,就會越發害怕沖突和失去,適應、避讓和妥協成為風險更低的選擇。先賢早就賦予了這一切合理性:四十不惑(不折騰),五十知天命(認命)。既然不再高歌猛進,那就打坐焚香,盤盤手串,學學養生吧。
中國文化歷來講究中庸之道,中年人的油光發亮,也算為太平盛世添一道風景。只是這幾年的新銳榜,真的越來越難評了。當70后開始用啤酒泡枸杞,紛紛裹緊身上的棉大衣,80后也是時候來一場“黃昏戀”了。
精神體脂率低的,大多還在為溫飽操心。假如你是這個冬天剛被逐出城中村的“低端中年”,就當沒看到這篇文章吧。遠離你們,我們的油膩便顯得愈發端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