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斌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能由老師單向灌輸,以考試分數來檢驗的。美育沒有標準、沒有規律、沒有定理,它是與心智、品德、情感相輔而行,展示人性的真、善、美。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只有從培養“備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來認識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規律,從而正確地施行學校美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節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通過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在方方面面。現在學校的整體環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卻被老師當成世界名畫加以介紹。就拿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和印象派畫家莫奈來說,拉斐爾是寫實主義畫家,他的畫完全真實地表現人類的喜怒哀樂,再把大自然的鮮活物體定格在畫框中,人們在觀賞他的畫時,無不被他精準的畫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畫家莫奈,他的畫看上去畫面簡潔,筆觸隨意,色彩張揚,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細細品味莫奈的畫,你就會覺得大師是在用心作畫,他的畫表現了人心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一種追求,一種向往。而美的東西往往又是沒有標準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的藝術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響,從中受到了教育。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我體驗到……”和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
總之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