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愷,潘淑君
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發病率成倍增長,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中,冠心病死亡率增長了3倍[1]。心室顫動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識別高?;颊撸訌姳O護,有助于改善預后。本研究通過檢測患者血內脂素和肌鈣蛋白I,結合其它臨床特點,旨在預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發生心室顫動的風險,指導臨床治療。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心血管內科和急診監護室2012年3月至2017年2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發病至入院24小時以內的患者168例,其中18例發病后24小時內發生心室顫動,150例發病后24小時內未發生心室顫動。診斷標準為[2]:(1)有胸悶或胸痛等心肌缺血壞死的癥狀;(2)心電圖有相鄰兩個或以上導聯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3)肌鈣蛋白升高;(4)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有相關冠狀動脈的病變。排除標準為:(1)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2)惡性腫瘤;(3)合并有其它器質性心臟??;(4)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其它疾病終末期;(5)低血鉀、低血鎂。
1.2 方法:將入選的18例發生心室顫動的患者設定為觀察組,150例未發生心室顫動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吸氧、心電血壓監護、臥床、抗血栓、調脂、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治療,有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指征患者給予急診PCI治療,對無急診PCI手術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或擇期PCI。必要時行氣管插管、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術、臨時起搏器植入等綜合治療。測入院時血生化指標、B型腦鈉肽(BNP)、內脂素、肌鈣蛋白I等,將兩組患者一般臨床情況及血內脂素及其它生化指標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2.1 兩組一般臨床特點與血生化指標比較:兩組性別、體質量指數、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內脂素、肌鈣蛋白I水平高于對照組,低血壓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內脂素水平與肌鈣蛋白I水平無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點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內脂素、肌鈣蛋白I、低血壓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發心室顫動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發心室顫動多因素回歸分析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診就診的常見危重病,發病急且病情變化迅速,隨時有死亡的危險,對高?;颊哌M行早期識別、早期干預是急診醫師的重要任務[3]。以往研究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出現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或R_ON_T現象是心室顫動發生的征象,但在本研究中未見頻發室性期前收縮與早期心室顫動的關系,所以開發早期識別心室顫動高危指標具有較高臨床價值。
內脂素是Fukuhara等[4]在2005年發現的在內臟脂肪組織中高表達的一種脂肪細胞因子,與糖脂代謝紊亂以及代謝綜合征相關,冠心病患者血中內脂素水平顯著升高,而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升高更為顯著。而目前研究認為內脂素是一種炎性標志物,內脂素通過激活內皮細胞和白細胞,誘導炎性因子生成,導致內皮功能障礙從而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5]。有研究發現,血內脂素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成正相關[6]。本文發現發生早期心室顫動的患者內脂素水平要顯著高于對照組,這可能與內脂素高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更為嚴重,冠狀動脈內破裂的斑塊更不穩定,體內炎癥反應更為嚴重,易發生心肌電生理不穩定有關[7]。而肌鈣蛋白I是心肌壞死標志物,早已用于臨床,它的升高程度與心肌梗死的范圍相關,所以這也能對本研究中發現的早期發生心室顫動的患者肌鈣蛋白I要高于對照組做出解釋,也就是心肌梗死范圍越大,壞死心肌越多,越容易發生心室顫動。而意外的是我們發現,內脂素與肌鈣蛋白I水平無相關性,我們認為,可能與兩者反應的情況不一樣,內脂素反應的是一種炎癥情況及斑塊的不穩定性,而肌鈣蛋白I反映的是壞死的心肌,兩者在不同的方面預測了心室顫動的發生,當然也不能排除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的因素。
金帥等[8]等研究發現,入院時收縮壓<101mmHg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期間病死率高,他們認為,入院收縮壓低可作為判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預后不良的一個較好指標。而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入院時血壓低的患者更易發生早期心室顫動,可能是低血壓反應了心肌壞死范圍大,冠狀動脈灌注不足更加加重了心肌缺血,形成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心室顫動的發生。
綜上所述,對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已有的肌鈣蛋白、血壓等常用指標外,結合內脂素水平能夠更好地預測早期發生心室顫動的危險。
[1]陳偉偉,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8):675-690.
[3]任藝,邵旦兵,劉紅梅,等.簡單臨床評分在急診搶救室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2,21(9):1012-1015.
[4]Fukuhara A, Matsuda M, Nishizawa M, et al. Visfatin: a protein,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J]. Science,2005,307(5708):426-430.
[5]張代娟,劉同美,崔曉棟,等.青心酮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與內脂素的關系[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9):1700-1703.
[6]胡暉,張懷勤,陳達開,等,外周血內脂素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9,17(8):692-694.
[7]鄧毅,雷鳴,吳雪峰,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內脂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5,37(20):3112-3114.
[8]金帥,桑真真,賈冬,等.入院收縮壓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預后的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4,23(8):8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