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民間倡議上升到國家戰略。一年內,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政商學媒各界深度互動,以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為代表的交流合作平臺相繼成立,有效推動議題討論和實踐。加快融入、加快發展成為普遍共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打好“地基”,進入落地的新階段。
今年,在《關于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率先突破的建議》中,我提出四點建議。一是促進大灣區“決策共商”,建議在中央層面設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由三地政府具體落實決策;在區域、民間層面成立由知名企業、智庫、社會組織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定期提出具體訴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灣區發展決策和咨詢的雙軌機制。在此基礎上,推動在當前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環節實現更大突破。比如,居民生活方面,試點推行身份證明“E證通”,使大灣區居民在一部手機上承載多張證件,包括身份證、回鄉證、電子港澳通行證等,實現一機在手、無縫通行;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整合內地與香港、澳門出入境核檢需求,提高通行效率;協同創新方面,將深港河套地區打造為大灣區融合創新首個標桿項目,研究在該地區新設“灣區大學”的可行性和操作路徑;在吸引企業和人才方面,進一步擴大前海、橫琴等已有鼓勵優勢產業目錄和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
二是鼓勵大灣區“產業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為基礎的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率先打造“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先行區”,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普及應用,探索建設“云上灣區”。同時,充分利用金融業集聚優勢,在大灣區加快金融業開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轉型升級等方面的支撐力。
三是鞏固粵港澳“文化共生”,提升大灣區發展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建議國家和粵港澳三地政府著眼于促進大灣區青年人交流、溝通、理解和融合,進一步整合提升相關青年活動項目,出臺政策鼓勵大灣區知名企業、公共機構為優秀青年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在去年舉行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有專家提出,融合就像煲湯,怎么煲這個湯才好喝?關鍵是料都要熟,大家才能融合。如果料還是生的,大家很生疏,這個湯是不行的。因此,關鍵是讓彼此熟悉、融合。我們也在做一些嘗試。去年,我們發起了一個夏令營,把三地的孩子聚在一起,到騰訊、大疆等企業參觀,讓他們有很多機會了解內地科技的發展,效果非常好。我們想每年都辦,而且擴大規模。很多粵港澳大企業都很愿意在這方面出力。此外,應研究啟動灣區文化發展專項,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文化資源保護和挖掘的標桿城市。
四是著力實現大灣區“機遇共享”,打造中國資本和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橋頭堡”。建議國家研究出臺政策舉措,充分利用大灣區溝通內外、連接全球的獨特優勢,鼓勵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香港、澳門設立國際總部,同時在大灣區內實施更加優惠的境外資本和企業進入政策,鼓勵世界名企設立區域總部或創新研發中心,促進生產要素資源雙向進出、有序流動。
全球的科技變革又到了一個大的風口。科技是未來引領全球發展的第一動力,可以說,各國的競爭主要來自于科技力量。“全球十大市值”公司,已經從過去以能源、運營商等資源型公司為主,變成現在的十家里有七家都是科技型企業。我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天文學家,后來學了計算機,也跟科技沾邊。但現在的孩子想成為科學家的不像我們當年那么多。我認為,應加強對孩子的科學教育,培養才能,而網絡素養更應強調德,德才兼備的數字一代才能夠挑起未來發展的大梁。建議政府設立“青少年科學發展”專項基金,培養了解科學、了解網絡、了解青少年的專業教育者,推動網絡素養進入中小學課堂。同時,引導鼓勵各方社會力量,如企業、研究機構、科學場館等開放自身資源,深入參與其中。▲
(張妮)
環球時報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