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認真負責、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的精神,開展工匠精神教育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工匠精神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需要各相關方面協同教育,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滲透工匠精神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工匠精神可與學生行為規范管理、學習實訓實習管理、校園環境管理以及課余活動管理相融通。
關鍵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教育 學生日常管理 融通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70-02
“工匠”即為精于技藝、巧于動手的人。何謂“工匠精神”?張斌副司長在2015年全國骨干技工院校校長高級研修活動上的講話指出:“所謂工匠精神,不僅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而且還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從《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課教學大綱(試行)》及配套教材中可歸納出: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認真負責、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的精神。
目前,中國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基本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主要依靠人財物的高投入換取高數量、高速度的粗放式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是以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和依靠人口紅利等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如今,中國經濟已邁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中國的發展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制造2025”發展目標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和人才的“集約式發展”軌道上來。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的消費層次也在不斷提升。所以,中國政府呼吁全社會要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要著力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然而,當前的教育觀念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教育結構還不能適應經濟結構的轉變,學生的職業素養還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相應地造成了一方面是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專業對口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高級技工萬金難求”這種供給與需求很不對稱的局面。因此,加快“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工匠精神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工匠精神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協同教育,對學校來說,它需要教學、管理、服務、環境、活動各方面密切配合。教學固然是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但其他途徑也要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就學生日常管理而言,工匠精神教育可與以下四個方面的管理相融通。
一、與學生行為規范管理的融通
首先,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并嚴格遵守校紀校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在新生入學伊始,學校要印發包括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儀容儀表規范、學生違紀處分辦法等校規校紀在內的《學生手冊》,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并要求他們嚴格遵守。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遵紀守法、責任擔當、求真務實等優良品質與家國情懷、團結合作、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是相通的。
其次,要持之以恒地抓基礎文明養成教育。對企業用人標準的調研結果表明:企業首先看重的是畢業生的素養,其次是技能,最后是知識。可見培養學生包括基礎文明素養在內的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學校可將個人禮儀、學校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禮儀規范編輯成《文明禮儀三字歌》等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材料,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踐行,同時學校要組織人員督促學生持之以恒地踐行禮儀規范,并評選“文明班級”“文明學生”加以表彰和宣傳,使學生將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與行、養成習慣、形成品質。培養學生基礎文明素養與工匠精神有著內在的一致。
最后,要嚴格公正地執行校規校紀。規則若得不到嚴格執行,而只停留在紙面上的話,則負面影響大。因為這讓學生體會到規則是可以違反而不用承擔相應責任的,從而形成了藐視規則、無視規則的錯誤思想。從長遠看,學生若沒有規則意識,那么在職場、市場環境中將會被淘汰。一絲不茍、規則至上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內容,學校在學生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加強規則意識的培養,同時,這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
二、與學習實訓實習管理的融通
第一,要狠抓學風建設。學校的學風建設對學生發展極為關鍵。踏實嚴謹、刻苦鉆研、積極向上的學風建設是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若拈輕怕重、心浮氣躁、投機取巧、不思進取等不正之風在學校盛行,則對學生發展將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歪風邪氣與工匠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學校要想方設法加強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引導,加強考勤、課堂、作業、考試等學風管理。學校要特別加大學生手機使用的科學管理力度,因為,在當今時代,不少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院校的學生沉迷于手機游戲、虛度光陰的現象非常嚴重,有的甚至達到了“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另外,學校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制定針對性強的學習制度和要求,把精益求精、淡泊寧靜的工匠精神滲透其中,形成文字,展于墻上,讓學生熏陶其中。
第二,要規范實訓管理。
學校要制定一套科學細致的實訓操作規程,并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過程中,督促每一個學生做到知曉規程、熟記規程、恪守規程,這對于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實訓管理模式可與企業管理模式無縫對接,譬如,可引進企業“7S管理”模式,可參照企業對員工規范管理的模式在實訓教學管理中培養學生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匠精神。
第三,要優化實習管理。學生校外實習課包括一年級見習、二年級短期實習和三年級頂崗實習,這是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實戰性培育途徑,實習生不是正式職工,學校對他們還有教育、管理和服務的職責,學校相關部門、班主任和實習指導教師要擔負起學生實習管理的重要職責,認真引導他們走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與校園環境管理的融通
學生在校期間,教室和宿舍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環境,加強教室、宿舍等環境的科學管理,對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有重要作用。不少學校在教室、宿舍等環境管理中引進了企業的“6S”或“7S”管理模式。譬如,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園環境管理中長期堅持“6S”管理,成效顯著;安徽滁州技師學院在教室和宿舍的環境管理中開始實行“7S”管理,成效初顯。學校若能細致嚴謹、持之以恒地按照“6S”或“7S”管理模式對校園環境進行日常管理,必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發揮良好作用。
另外,學校可以營造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譬如,開辟“大國工匠”宣傳欄、張貼工匠精神宣傳語等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四、與課余活動管理的融通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幾乎每個人都有其優勢智能,如果用一種智能的尺子來衡量所有智能特點的學生,結果造成很多學生的“短板補不起來,長項也用不出來”,對于職業院校學生更是如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優勢智能基本是職業發展的方向。興趣引導、天賦挖掘正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切入點。若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毫無興趣,那談何培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創新進取的工匠精神?因此,學校要精心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搭建各種能發揮不同優勢智能學生長項的平臺,建立多元評價與激勵機制,給予相應的激勵和表彰,激發學生內在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培養他們在某一領域的專業興趣和志趣,在這一專業執著專注、追求極致,那么,他們將會在其幸福的職業生涯中實現人生的精彩。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課教學大綱(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encaiduiwujianshe/zcwj/201606/t20160630_242615.html
[2]職業雜志社,家庭服務雜志社編.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6.
[3]張捷樹.中職學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職業教育,2017(1).
[4]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5).
責任編輯:韓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