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月
摘要:國際漢語教學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跨地區跨語言的文化差異以及語法、邏輯思維、理解能力和發音等是漢語教師教學的一大障礙,會出現語言和非語言方面不同程度的交流問題,不僅是中西方文化、歷史、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相互碰撞,更是不同地區、地域和國家之間人民的文化交際,也是一種文化融合、融入,互相認識、共同進步和發展的橋梁媒介。因此國際漢語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完備的語言交流能力、豐富的語言知識儲備、靈活的教育教學方式,還需要熟悉相應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流行元素、時尚元素、經典語言、經濟社會發展狀態、語言習慣、生活習慣。本文將針對國際漢語跨文化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問題以及交際方式方法進行相關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漢語 第二語言 跨文化教學 交流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81-02
一、跨文化教學的內容
跨文化教學主要是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下的人們之間進行語言交流和語言學習。由于相互之間的歷史文化差異、社會差異、時尚元素差異和地域自然環境差異等,因此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中會出現交際障礙、語言理解偏差、教學效率低等現象。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跨文化教學的對象是母語非漢語的學生,既可能是外國人,也可以是華人華僑,或者是第一語言非漢語的少數民族。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跨文化教學的目的在于文化傳播和交流,教授母語非漢語的人們準確地使用漢語,熟悉漢語文化內涵,了解相互之間的交流差異,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并掌握運用一定數量的漢語詞匯的音、義、形。
二、跨文化教學的重難點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跨文化教學的難點有很多。首先,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屬于與大多數國家和民族使用文字根本不同的文字系統,按照造字法分為六書: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其次,漢字的表音功能較弱,形體變化多,一字多義,詞組繁多的現象十分普遍。
(一)委婉詞語
中國漢字深受儒家和佛家思想影響,用詞含沙射影,委婉和諧,力求儒雅含蓄,不張狂不直白,“中庸”講的是為人處世過猶不及,強調低調做人和智慧的藝術,受其影響漢字語言有很多的禁忌和避諱,中國古代過分強調階級性差異、性別差異以及倫理綱常,比如“死”皇帝稱為“駕崩”,學識淵博之人稱為“仙逝、駕鶴西去”,老百姓稱為“填溝壑”,好人稱為“與世長辭”,年齡小的稱為“英年早逝”等等,都是用其他詞語代替,極少直接用這一詞。而西方國家的人們由于大多信仰上帝,對于死亡有一種積極、樂觀豁達的態度。因此,在英語中對于死亡的表達有:“進入天堂”“與上帝同在”“上帝的召喚”等。再比如為了表示敬意,通常抬高別人、貶低自己,稱呼有職位的人時是“姓+頭銜”,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對長輩尊稱“您”,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中國人社會關系的稱謂偏好職務等身份,只有注重文化交流漢語教學才能順利地完成跨文化教學。
(二)諧音詞語
對于零基礎的外國人,諧音字會讓他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很難激發和引導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口語教學之初,需要形象生動地傳播詞匯中的文化,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利用漢語詞語之間同音或近音特點,通過關聯法和串聯法,舉一反三,將漢語詞語深深刻入學生的記憶之中,并由一個詞語聯想到另外一個詞語。諧音取義是漢語的一種修辭方式,也是漢語民俗文化的一大特點。諧音取義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所以對于諧音詞語的教學,也要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分階段進行。
(三)特殊易混淆詞語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有很多特殊易混淆詞語,如培養、培育,故意、蓄意,特別、尤其,毛病、缺陷等,另外,漢字中多義性、多音詞語繁多,如:長、還、重、曾、藏、折等字可以用不同的讀音來區分,導致同一個字有引申或其他關聯的兩種意思,這對于漢語言掌握程度較高的外國學生來說較為容易理解,漢語基礎較差的外國學生就很容易混淆,更難以理解。
三、跨文化教學的實踐和方法
(一)利用文化因素教學
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對象是來自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因此必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含義和深意,在日常教學和交談交際中,盡量避免可能導致交流失誤的差異性文化因素。這樣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生關系、朋友關系,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對外漢語教師在了解不同文化的基礎上,還必須將中國文化和他國文化進行充分的對比分析研究,揭示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并且追溯其文化根源,在教學和交際過程中就會避免帶來交際障礙的言語和行為。同時,對外漢語教師要“審時度勢”地運用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策略,也就是說,針對不同的交際情形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交際策略。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受到語言意義對應但是文化背景意義不同的詞語誤導。例如,漢語的“怒發沖冠”在英文中的等值對應詞是“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可事實上二者的意義差之千里。“怒發沖冠”形容十分憤怒,而“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卻是恐懼至極。還有不知道交際規則情況下轉化的“文化錯誤”,如:“尊敬老人”被翻譯為“The senile should be respected”。殊不知在中國文化中年老體弱的人受到照顧和尊敬是一種美德,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即使上年紀的人也很忌諱別人把他們當作老而無用、需要別人照顧的衰老之人。
(二)利用俗語幽默教學
漢語教師在與國外的學生進行教學交際時,應該積極地制造和回應對方的話題,避免用沉默的交際方式。要學會積極地應用幽默的教學方式,營造學習氣氛,在快樂中學習漢語,同時叫人影響深刻提高教學效果。比如模擬兩國生活中道別方式、相親方式、結賬方式、男孩女孩告白方式等。運用一些幽默俗語讓大家記憶猶新,比如“我的媽”一詞既可以表示某人的媽媽,又可以表示吃驚、意外的意思。
(三)利用時尚元素教學
時尚元素主要包括各國文化中對于服飾、音樂、古典、經典、顏色等的積淀。比如中國人喜歡喜慶的紅色,在婚禮等喜慶的場合著紅裝,但是紅色在西方國家被認為是發生危險的信號,甚至是禁忌。又如“龍”這一圖騰在中國象征祥瑞,而在西方卻被當作邪惡、惡魔的代名詞。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多應用外國文學經典、當紅歌星、品牌以及當地熱門俗語等時尚經典元素,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避免生搬硬套中國的經典文化、俗語、時尚元素等內容,如很生硬地讓學生理解中國京劇、舞獅、中醫等元素,缺乏兩國元素的比較教學、模擬教學、實踐體會教學。
四、結語
談到文化適應,人們只注意到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環境的適應。其實,中國人對外國文化的適應,包括跨文化交際適應、對外國文化環境的適應和在本國對外國駐華機構與企業環境的適應也非常重要。因為文化不同,所以道德風尚和行為標準都有所不同。我們在虛心學習他國文化的同時亦不可盲目自貶,要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跨文化教學時,由于教學對象是外國人、華人華僑,這些都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范疇。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具備全面、準確、豐富的語言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相當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課堂應變能力,針對漢語文化深遠、復雜繁多的語法特點,要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盡量結合外國文化進行雙語教學,提高教學與交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賈穎.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漢語學習,2001(8).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