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趙云剛
摘要: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極為重要,提供給學前兒童精良的教育,使他們在心智、身體上都得到健康成長,最好的方式是培養學前兒童核心素養。本文就如何用供給側思維,在學前兒童中進行核心素養培養展開論述。
關鍵詞: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培育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223-02
自“供給側改革”首次提出已過去2年了,“供給側改革”與教育關系的討論很熱烈。“教育供給改革”的重點是解決當前教育供求矛盾。當前教育供求失衡主要表現在:一是優質教育的需求外溢現象嚴重,出國留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二是個性化的教育服務需求,有效供給明顯不足。尤其是學前教育,面臨很多問題,如:入園貴、入園難,師資差、質量低等。人的品格和習慣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學前時期,比義務教育還要重要。一位從事17年環保公益事業、曾在可可西里無人區連續工作數月的全職公益人——王華禮,現在卻轉行從事月嫂培訓師的工作。讓他改變的原因是:當了父親之后,他領悟到了保護環境,留住青山綠綠水,要從孩童時代就開始教育,這才是給予這個世界更好的解決方案。1~6歲,是品格和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什么事只要基礎打好,就有辦法。教育好孩子,幫他把握好方向,以后他就會自己尋路。因此,學前教育“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要解決學前教育的重大難題,就要提高供給質量,改變供給結構,形成多元的供給側結構,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多層次的教育需求。培養學前兒童核心素養,是化解學前教育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品德、社會責任、國家認同,更加注重科學創新、合作分享、自主實踐。歸納起來有三大核心素養:正確的價值觀、先進的思維和良好的品格,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大支撐,缺一不可。學校教育教學要竭盡全力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具體到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就是健康生活。細化為安全意識,積極心態,良好習慣,溝通能力。這些都可以在幼兒時期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總體框架,針對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確立各學段兒童的具體表現要求,這也是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
幼兒園小班:愛他人、愿合作、能自理、懂禮貌、守規矩、愛干凈。
幼兒園中班:樂求知、講友愛、重習慣、能交往、惜生命、懂自護。
幼兒園大班:有愛心、講文明、樂運動、敢質疑、能擔當、愛勞動。
這一培養目標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取向。它不是零碎的雜亂的,而是系統連貫的,明確指向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和一個人的人格塑造。這是學前兒童必須具備的素養,這樣的人也就必然會創造并擁有幸福的生活。從這一價值取向出發,確定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符合國家提出的核心素養結構。
二、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指標,尋找核心素養落到實處的途徑,把素養具體到可學、可行、可評,將兒童核心素養的統一要求,轉化為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真實內容。
(一)豐富幼兒園的學習生態
從核心素養培育出發,豐富幼兒園的學習生態:建設教師與孩子的生態共同體,完善教師、兒童自主發展;不斷優化走班制度,推動學生的自主、全面發展; 通過家長講堂、家長開放周等活動激發家長的自主意識,活躍幼兒園的學習生態。幼兒園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表演等形式,展開兒童核心素養培養的活動,以便提升幼兒和教師的各項能力,幼兒園要重視家園共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和能力,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核心素養的培養要符合幼兒特點,為他們營造豐富多樣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不規定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進程學習,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達到提升素養之目的。
搭建各種平臺,讓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幼兒園成立藝術團、博物館、訓練營等,這是社會教育的中轉站和平臺,把教育延伸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園內外教育的人力和人文資源在這里聚集,專家、教師、藝人等,通過這個平臺能實現為孩子們服務的愿望。
比賽、參觀、體驗等各種活動,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和興趣,為孩子們提供展示的平臺,創造學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幼兒園致力服務渠道開發,努力實現教育資源信息公開性、公平性和便捷性,引進手機APP,為家長選擇教育活動提供了便利。充分利用微信、網站等網絡平臺,推送教育活動信息,活動信息透明公開,活動參與隨時隨地。
(二)圍繞育人目標展開實踐
讓孩子站到幼兒園中央,創造兒童版的核心素養表達,在實踐活動中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地完成。一是基于核心素養而展開的“感恩、誠信、知禮、擔當、勤勞、守規”六大主題活動,通過每月一個主題活動的形式予以強化,通過不同年級聚焦一個主題的方式深化。二是基于核心素養而形成人人“六能”達標機制,即能自理、能運動、能唱跳、能寫畫、能勞動、能朗讀。三是基于核心素養而開展的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讀書月活動,主要典籍有《三字經》《論語》《道德經》《弟子規》等。
(三)抓好課程、課堂、評價三項建設
(1)幼兒園課程建設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以“培養每一個不一樣的孩子”為理念,形成別具一格的課程體系,主要目的為在孩子心中種下興趣愛好的種子。使之在恰當的時機和環境中,能發芽開花結果。
課程的建設,改變從老師技能為出發點,轉向以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單元主題式課程的探索。
每周老師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開出不同的學習單,孩子們到園里完成的是不同的單元學習。游戲園、書畫園、手工園、科學園、親子園等,別具特色的課程,牢牢俘獲孩子們的心。單元課程實踐實現了學科的融合與跨界,園里課程從內容到方式上,做到豐富多樣。孩子們喜歡,預期效果明顯。
(2)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建設,幼兒園課堂建設從踐行多彩課堂理念入手。從教師水平不斷提升、學生生態持續發展,資源綠色漸進生成,展開課堂建設的新一輪實踐。實現多彩課堂常態化。
(3)對核心素養的培育進行考核、測量。基于三個時空載體,即課堂教學評價、日常養成評價、學業質量評價。對幼兒園的孩子們淡化紙筆測試,將對孩子的評價融入游戲、實踐、探究等活動中,開發學生喜聞樂見的評價方式。
結合信息化手段,建立學前兒童數字化平臺,包括互聯網在線學習、學業質量監測,通過互聯網與家長建立共同體,打通幼兒園、社區、社會的資源共享平臺。
幼兒園要為學前兒童創造更多享有公平教育的機會。尤其體現在課程多元化評價及兒童持續健康發展方面,針對兒童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認知及不同的學習領域、不同的特點要求,其評價的方式也是各具特色。
為養成孩子們每天自覺參與的好習慣,用成長記錄和家長們一起做評價,分階段給孩子留活動時的照片,學期末還會進行展演。畫展、音樂會、手工展發布等等,這些都是教育已有的評價基礎。
還可以采用“檔案袋”來評價,把孩子學習活動的各種持續進步的信息收錄在“檔案袋”里,統一設計模板,不同領域學科采取不同的色彩,形成對孩子們的發展性的成長記錄。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培養應做到:給孩子時間。等待、觀察,不要隨便給他下定論。給孩子機會。才能、創新,有機會他才會表現出來。給孩子自由。時間、空間,在自由的氛圍中,素養的嫩芽才能生長。給孩子夢想。好奇、希望,可能性就在兒童的夢想中。培育有核心素養的現代人,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景萍.核心素養落地學前教育的探索[J].現代教育,2016(12).
[2]鄧宇超.基于兒童核心素養的幼兒園課程構建的思考[J].讀與寫,2017,14(21).
[3]余文森.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