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婧

今年5月21日至29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峽兩岸音樂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福建省曲藝家協會、財團法人臺北藝術家文教推廣基金會聯合承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臺灣成功舉辦。至此“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品牌已走過八年風華歲月。
時光荏苒,撫今追昔。福建作為海西戰略前沿,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及與臺灣海峽特有的情感紐帶,其在兩岸交流中的優越性顯著。進入21世紀,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對臺工作的總體要求,進一步順應兩岸人民交流交往的新愿景,福建省委提出了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的戰略目標及“五緣六求”對臺工作思路:“五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六求”—— 求緊密經貿聯系、求兩岸直接“三通”、求旅游雙向對接、求農業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載體平臺建設。由此,著力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文化紐帶,成為每一位熱愛和平、期盼祖國統一的兩岸文化人的共同使命。作為臺灣曲藝重要源頭之一的福建曲藝,具有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然優勢,福建省曲協自然成了推動這個項目的主力軍,2011年初,在福建省文聯的支持下,提出了推動兩岸曲藝交流的工作設想,得到姜昆、董耀鵬等中國曲協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同年12月,“2011海峽兩岸歡樂匯暨曲藝交流研討會”系列活動在福州拉開帷幕,開展了“曲傳中華”—— 海峽說唱娃與名家大師面對面暨開班儀式活動、“曲香兩岸”海峽兩岸歡樂匯暨著名笑星優秀作品展演和海峽兩岸曲藝家“送歡樂走進幸福南平”惠民演出活動。姜昆、大兵、奇志、劉全和、劉全利、陳寒柏、徐惠民、王振全、葉怡均、郭志杰等50多位兩岸著名曲藝家攜手來閩共襄盛舉。本屆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曲協和福建省文聯還簽署了支持福建曲藝科學發展對臺先行先試的合作發展備忘錄,為兩岸曲藝合作交流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制度保障。2012年12月,“第二屆海峽兩岸歡樂匯”首次入臺舉辦,組織開展了兩場“曲香兩岸—— 2012海峽兩岸歡樂匯暨著名笑星優秀作品展”演出,召開了以“兩岸曲藝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舉行了在臺灣近乎失傳的福建南音拜師儀式,送歡笑到桃園蘆竹鄉老人安養中心。此次活動是大陸曲藝首次多曲種組團入島,吹響了大陸曲藝對臺交流的第一次集結號,在運作模式、交流渠道、演出形式、人員結構上都與以往的文化交流形式不同,“先行先試”之舉,在臺灣當地引起廣泛關注。
歡樂匯品牌作為國臺辦長期對臺文化交流重點項目,確立了“拓展兩岸民間曲藝文化交流領域,打造兩岸民間曲藝交流品牌,共建兩岸曲藝文化共同體”的活動宗旨,以一年福建、一年臺灣的形式常規化運作,持續深耕,逐步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運作模式逐漸成熟
從第四年開始,正式確定活動名稱為“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并逐漸形成以展演、座談研討、送歡笑演出、采風等活動為主體的運作模式。展演以綜合展示兩岸曲藝表演水平為宗旨,為臺灣和大陸的曲藝名家新秀提供近距離交流平臺,實現藝術表演的互鑒;座談研討圍繞兩岸曲藝發展核心議題展開論述,兩岸曲藝家暢所欲言;送歡笑演出彰顯曲藝親民樂民優勢,集中兩岸優秀曲藝家奉獻優質精神食糧;采風活動促使兩岸曲藝人從獨特的風土民情中汲取藝術創作養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系列活動涉及了曲藝表演、座談研究和參訪學習等多方面領域,成為綜合性曲藝活動。
二、節目類型日益豐富
從首屆活動限于清一色的相聲、小品、快板、評書等北方曲種的展示交流,到之后全國各式說唱藝術的加盟助力。截至第八屆活動,該品牌項目匯集了神州大江南北數十個曲藝門類的精華,僅福建一個省份就展示了南音、福州評話、福州伬藝、漳州錦歌、南詞說唱、竹板歌、答嘴鼓、畬族紹鵲茍、潮曲、閩南講古、大廣弦說唱、東山歌冊、莆田“搖錢樹”、梆鼓咚等十余個特色曲種,此外還有雙簧、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東北二人轉、河南墜子、單弦、山東琴書、四川清音、諧劇、蘇州彈詞、獨腳戲、盤索里等曲藝形式薈萃,一大批名家來到福建。走進寶島,使得“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品牌成為一年一度集中檢閱中華曲藝發展情況的重要平臺之一。
三、活動規模逐年擴大
隨著活動經年不輟地開展,品牌美譽度、受眾知曉度、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參與的人員規模逐步擴大,參與交流的對象不僅有赫赫有名的曲藝大家,也有初出茅廬的曲藝新星,表演的舞臺不僅有大型場館,還有校園、社區、敬老院、文化活動中心等地。把品牌做大做強是兩岸曲藝人共同的目標,也是該品牌項目實力增強的外在體現。例如第五屆歡樂匯首次嘗試邀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老撾5個東南亞國家及香港澳門地區的曲藝家參與活動,使活動覆蓋面進一步拓展。
四、項目亮點頻頻出現
由于主承辦各方的用心和努力,每一屆歡樂匯活動都呈現出不同的亮點。例如:第三屆歡樂匯設置了“公安專場”,展示了大陸公安文藝骨干的英姿,涌現了一批警營題材優秀作品,福建省公安文聯和福建省公安集郵協會、福州市公安集郵協會還聯合發行首日封以示紀念;第四屆歡樂匯首次嘗試走進臺灣校園,一舉實現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臺南市立南寧高級中學、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嘉義大學四所學校的精彩亮相;第七屆歡樂匯首次走進大陸高校,獲得閩南師大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第八屆歡樂匯首次造訪金門,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情接待。
五、入臺交流好評不斷
鄉音鄉曲動鄉情,同根同源情相通。8年來,歡樂匯在臺灣的每場演出幾乎都是場場爆滿,演出場內總是洋溢著歡聲笑語、環繞著掌聲叫好聲。為了觀看大陸曲藝表演,有些民眾甚至提前一個月索票,個別同胞還專程從高雄趕到臺南觀看演出。原計劃一個小時的演出常常因為觀眾的不過癮而被要求加演。桃園蘆竹鄉長期照顧中心的老人們提前用從報紙上剪下的字粘成一張歡迎海報迎接演出團隊。臺南市立南寧高中校長看完演出后感慨,辦學多年來第一次看到如此精彩的曲藝表演。為了表示感激,他專程邀請我們到民間村鎮,品嘗當地民眾最鐘愛的拌面、墨魚丸等特色小吃。還有一次是在周末晚上演出,華岡藝術學校校長丁永慶欣喜地告訴我們,她的學生來自寶島各地,這個周末的夜晚竟沒有一個學生呆不住或是著急回家,她沒想到孩子們如此喜歡曲藝藝術,對每個節目都給予了熱烈的反響,即便演出散場了也舍不得離開。臺東高商校長劉玲慧認為我們的曲藝演出“別開生面”,已在師生中產生了巨大反響和激蕩,促使大家透過中華文化尋找自己根源所在。臺灣承辦方郭憶如女士告訴我們,她的許多朋友看了演出后,紛紛表示“太好看了!”“太愛看了!”希望今后兩岸曲藝活動要多多開展,多演幾天、多演幾場,他們愿意買票來觀看。

幾乎參與了歷屆活動的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對每次活動都充滿期待,她說每次與大陸曲藝隊伍同臺,感覺都像是兄弟姐妹在家里一起過節,她希望兩岸的曲藝交流能再深入一些,讓兩岸彼此間有更多的分享。
加強兩岸曲藝界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曲藝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已經成為兩岸曲藝人的共識和追求。作為對臺文化交流重點品牌,如何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繼續創新創造,謀求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更大規模的交流提升,值得思考,應努力避免活動僵化、老化、弱化,從而失去吸引力和影響力。筆者認為“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品牌活動的進一步升級拓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著力于培養年輕受眾
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培養青少年曲藝接班人是兩岸曲藝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注重深入青少年群體中宣傳普及曲藝藝術,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撒懂曲藝愛曲藝的種子,進而加深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體而言,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曲藝進校園的頻率和力度,在演出內容上要更加貼近校園生活,要符合當代學生的審美品味;二是要嘗試建立長期傳承體系,讓曲藝在兩岸校園扎根。
(二)著力于服務基層一線
歡樂匯的服務對象可以再擴大,尤其是入臺交流,可以將演出地點更多地放在山鄉農村等基層一線,深入勞動民眾,增進臺灣和大陸同根同祖、同源同流、同心同行的認同感。
(三)著力于擴大臺灣朋友圈
目前的兩岸曲藝交流基本限于臺灣的若干個專業文化團體。其實臺灣還有諸如相聲瓦舍、表演藝術工作坊、大漢玉集劇藝團、漢霖魔兒說唱團等眾多民間說唱團體,南音社團就多達六十余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漳州錦歌在臺也有不少場館、研究會和一定的演藝研究人員……讓臺灣當地更多的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加入兩岸交流隊伍,促進臺灣本土的說唱團體彼此間形成友好關系,凝聚成發展合力是今后應當努力的大方向。
(四)著力于加大傳播廣度
隨著大眾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能否充分利用全媒體資源優勢,全方位地展示品牌活動魅力成為衡量一個活動是否成功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從第七屆活動開始,我們采取了一場活動一篇報道,并且由“曲藝雜志融媒”當天推送,這個方式適應現代人求新求快的審美需求,實現宣傳的及時高效。下一步可以努力實現多平臺多終端合力推送,由傳統的紙質畫冊、光盤、報刊向網絡全方位傳播轉化,增加信息覆蓋面。要更加重視“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的資料留存,一方面積極組織整理活動文字圖片匯編,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氣完善提升“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網站,實現活動圖文聲畫并茂留檔。
(五)著力于拓展品牌內涵
八年來,歡樂匯品牌延續了“展演、座談研討、送歡笑演出、采風”的活動模式,每個子項的運作都已駕輕就熟,為了進一步增添品牌的含金量,可以嘗試增加新的活動模塊,例如從加強曲藝創作的角度出發,依托此品牌開展以海峽兩岸為命題的曲藝征文活動,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激發兩岸題材作品的涌現,推動兩岸曲藝事業良性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每一屆活動保留下珍貴的精神財富。
縱觀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于交流,兩岸關系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更需要來自兩岸交流合作的動力;曲藝同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更能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道出人民群眾的心聲、引起人民群眾的共鳴,中華曲藝事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兩岸曲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為兩岸曲藝交流的有效平臺,“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以其常態化、制度化的舉辦,必將為聯通兩岸同胞情感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國家之魂,以文鑄之;國民之神,以文化之。2019年,第九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又將在福建舉辦,屆時兩岸曲藝人將再次譜寫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華章,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