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鋒 何昶成
由祖光導演執導的九集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五大道》,是近年來取得重要成就并獲得廣泛關注、好評的一部歷史人文紀錄片力作。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及其所突出的歷史價值、現代化的處理和藝術化的呈現,為歷史人文紀錄片的創作與創新提供了豐富而新鮮的經驗,值得認真梳理、總結。因此,我們不妨用恩格斯提出的“美學的歷史的”這個標準來品鑒這部佳作。當然,很多不熟悉天津近代歷史的人可能會對這部紀錄片的題目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因此,在使用“美學的歷史的”這個標準對這部紀錄片進行品鑒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五大道”這個名字背后的相關歷史。
一、“五大道”與紀錄片《五大道》
天津作為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開埠城市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因各國租界林立而形成了復雜的社會局勢,而多國租界林立的局勢也給天津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這些人文景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組成了現今的五大道。“五大道”,是位于天津的一個歷史文化街區,它因區域內分布有五條主要干道而得名。“五大道”這個名稱不是歷史上的正式地名,而只是一個廣泛流傳的地名俗稱。“五大道”位于現今的天津市和平區體育館街管界內,面積1.28平方千米,其地域包括馬場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這個范圍。這個范圍內分布有五條主要干道,它們分別以中國西南的城市進行命名,分別為成都道、重慶道、大理道、常德道和睦南道。1919年至1926年,天津的這一區域被英國劃為租界,英國人開始在租界上進行道路修建。在道路修建完成后,英國人以當時英國本土的地名或者殖民地的地名對這些道路進行了命名,現今的成都道原名倫敦路,現今的重慶道原名愛丁堡道,現今的大理道原名新加坡道,現今的常德道原名科倫坡道,現今的睦南道原名香港道。以“五大道”作為一個縮影,我們可以窺見當年作為九國租界的天津的興衰榮辱,俗語有云:“五千年歷史看西安,千年歷史看北京,百年歷史看天津。”這句俗語正表明了百年風云變幻的歷史中,天津作為一個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出現的獨特城市這一存在。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天津是一座奇跡的城市,而“五大道”,正是這段歷史的縮影。
近代史上,天津在九國租界林立,華洋交雜的復雜背景下,快速建立了近代工業體系、金融市場、文化結構、市政管理和商貿格局這五大體系,為今后天津成為北方的貿易中心以及天津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天津這個“五大道”的小洋樓里,曾經更是上演了無數的風云變幻,顧維鈞、孫殿英、張伯苓、張自忠等歷史名人都與這里有過聯系。紀錄片《五大道》,也正是以講述五大道和五大道背后所代表的身為九國租界的天津近百年的歷史,以小見大,在展現天津這座城市近百年的風云變幻的同時,也可以讓觀眾從中窺見中國近百年的風云變遷。
二、 歷史觀照:四大維度托舉歷史影像
首先,《五大道》是一部歷史人文紀錄片,其極富審美意味的藝術呈現離不開主創者對深厚歷史底蘊的開掘,這正是創作者秉持“歷史的”標準使然。在作品中,祖光先生率領的創作團隊從史實、史識、史觀、史思的四大維度托舉起了《五大道》的歷史影像。
(一)史實:探求歷史原貌
歷史人文紀錄片最突出的價值,是對歷史、人文的挖掘、揭秘與影像呈現,而《五大道》在這幾個方面中所取得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祖光導演和他的創作團隊歷經多年積累,聚焦天津開埠歷史上最具標志性意義的五大道區域,并對此進行了全景式的觀察、梳理、描述和呈現。在這部長達九集的歷史人文紀錄片中,主創團隊不辭勞苦,在中外不同的國家區域內,廣泛聯絡相關學者、專家、當事人以及相關人物的后代等,并通過多個維度和視角的發掘、梳理,對“五大道”歷史發展進程中一些重大而深遠的事件、觀念等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
《五大道》開篇即連續不斷地給觀眾帶來了驚奇的發現。如“高升號”商運船被日本擊沉的事實存在較多爭議,百年之后的這部紀錄片通過詳盡地跟蹤與梳理,最終探尋出是來自日本奸細的秘密情報這一歷史事實。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否與此存在著一定的關聯,甚至與之后中國的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的簽署等是否也存在相關的聯系。誠然,通過這種期待視野所產生的聯想,恰是《五大道》在史實角度的創新呈現,史實的切入給予了整部歷史人文紀錄片更具有藝術真實性與開闊的審美空間。
歷史事實的發掘,微觀上可以作為對影像的一個符號意義,宏觀上則可以聯想到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一個影響,這無疑是具有重大的、歷史與人文的價值。在《五大道》中,對史實的發掘可謂比比皆是。由此可見,祖光導演和他的創作團隊為此所作出的艱辛努力,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他們通過使用記錄影像的方式,完成了對歷史、人文的探索挖掘,完成了一次近代中國歷史重大事件的歷史梳理、歷史考古和歷史發現,這種歷史事實的意義和價值也因此得以彰顯,并令人矚目。
(二)史識:博采百家之識
除了在史實層面,即對歷史事實發掘方面的突出價值,《五大道》在史識和史觀的層面也呈現出非常突出的、全新的價值。一般而言,史識是建構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但同時,它也需要有史觀的支撐,才能得以彰顯其價值所在。這部紀錄片借助眾多的中外知名學者,包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學者,如耶魯大學的史景遷教授、法蘭西學院漢學家巴斯蒂院士、大英圖書館中文部漢學家吳芳思主任、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大學藍云教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羅伯特·畢可思教授、英國牛津大學拉納·米特教授等等,他們正是以獨特的見解和獨特的史識,為這部紀錄片增添了高大上的層次和境界。這是因為,史景遷等國際知名學者既有扎實的歷史功力與對這段歷史深厚的研究基礎,同時又是歷史學界難得的、具有遠見卓識的著名學者。由于他們的介入、接受采訪以及表達,不僅代表了來自于學術的聲音,更體現了這部紀錄片對歷史認知的一種層次和境界。換言之,正是由于史景遷等學者的加盟及引入,使《五大道》能通過西方漢學家們的視角,反觀中國近代歷史的契機,對于在當下歷史語境中我們如何能更好地闡述自身的歷史、人文等,具備啟示與借鑒意義。
(三)史觀:秉持唯物史觀
當然,作為一部歷史人文紀錄片,《五大道》在史觀層面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此前,我們對《五大道》所關涉的復雜近代史是存在一些已有定論的,諸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等一些觀念。這些定論或許是我們站在已有的史觀基礎上,對于這個地域、這段歷史的界定結果。《五大道》的突破在于,并沒有簡單地去重復已有的結論或斷語,而是站在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從歷史發展本身、自身的脈絡進行梳理,并非是以一個現成的史觀去表述這個歷史的發展。《五大道》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維度上,站在了更加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對這段帶給中國人民痛苦或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進行了重新的反思。
在這樣更加立體、更加多元、更加客觀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李鴻章這位被國人唾棄為賣國賊的晚清歷史重量級人物,并沒有簡單地被貼上賣國、腐朽、落伍、腐敗等標簽,而是對他參與發起的洋務運動,以及他從“中興”到最后失敗的歷史進程進行了相當客觀的描述,讓觀眾體會到“歷史演化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整個脈絡思想。縱觀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并沒有情緒化的表態描述,而更多的是以歷史事實進行傳達——如大沽炮臺屢毀屢建的進程,如李鴻章一個一個條約的簽署,以及他臨終前留下的“天津如何”四字遺言等等。在貌似不動聲色的、平實的、客觀的表述中,《五大道》通過史識而并非既定的結論、情緒等,重新反觀了這段歷史,從而給予我們一個更加客觀、真實、可靠的歷史影像記錄。
因此,《五大道》在歷史人文紀錄片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或許離不開上述三點關于歷史層面上的突破——這就是歷史真相的全新發掘、史識方面借助了中外知名學者的介入所達到的史識高度,以及更加客觀、平實的,并非情緒化或借助既定結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的運用。正是這三點,從而使這部紀錄片達到了歷史人文紀錄片所應達到的高度。
(四)史思:彰顯歷史哲思
在對歷史事件發掘梳理的基礎上,《五大道》更進一步地將聚焦點放在了對這段歷史的反思之上。換言之,即通過大沽炮臺的屢毀屢建、九國租界的事件展開、從高升號被擊沉到甲午戰爭的爆發、天津開埠歷史上五光十色的租界景觀記錄、“五大道”上發生的若干歷史活動軌跡的發掘與記錄,以及通過以天津作為中國近代大都市豐富多彩的生活景觀的追蹤與記錄等等,給我們帶來了若干啟示——天津在近代史上到底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看待天津對于中國近代、乃至現代化所產生的影響?從天津的發展歷史上,特別是通過對“五大道”的興衰了解,我們獲得了怎樣的啟示等等,這些應當說都遠遠超出了“五大道”的自身歷史景觀、生活細節的本身,而是具有了更加深層和廣遠的一種意義。
從大沽炮臺的興衰,我們看到《五大道》的主創者提出了“師夷長技不能制夷的洋務運動必然失敗”的深層次原因,而必須要用更加賦予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能走出中國特色的道路。簡單的重復洋人或洋務,或通過洋務來重復洋人、洋派等一些理念,是無法拯救這個東方大國的。所以,必須走中國自己的道路,才能夠真正解決中國自身的問題。這種站在歷史發展的脈絡基礎上,對于歷史深層次的思考、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性意義。當然,這也是《五大道》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所帶給我們寶貴的思想啟迪。
三、 美學觀照:多元手法構筑審美影像
《五大道》作為內容與形式俱佳的典范之作,除了內容層面遵循了“歷史的”標準,在形式層面也遵照了“美學的”標準。祖光導演和他的主創團隊在藝術化的探索中,或者說在如何找到當代觀眾所喜愛的接受方式上,也同樣做出了難能可貴的新探索。可以說,這部紀錄片在影像、音樂、解說、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全新探索可圈可點。
(一)影像:三重影像的多元敘事
首先,我們先談談影像的構成。《五大道》至少呈現了三種影像,即歷史影像、紀實影像和口述影像。在歷史影像的層面,《五大道》走遍世界各國,搜尋了大量的近代中國與天津“五大道”相關聯的影像,包括我們看到的、罕見的來自于英國八國聯軍攻大天津的影像記錄。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構成了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最重要的影像形態。同時,《五大道》創造性地借助了很多開埠時期天津重要歷史人物后代的“再回首”、重回天津的活動,包括在第一集中1860年英國第67步兵團的后裔菲爾柯姆探訪天津,袁世凱之孫袁家誠對過去的追憶等等,并以此為線索,對他們進行了紀實性的記錄。這些紀實性的影像,包括與“五大道”相關聯的,像收集老明信片的趙健強,還有金家大院的后代金先生等等這些人物的現場活動,一起構成了正在發生的新歷史現場。這些紀實性的記錄影像,成為把歷史拉向今天、拉向當代、拉向大眾、拉向每一位觀眾的重要關聯點。
此外,大量的中外學者和相關人士針對于這段歷史所進行的口述追溯或口述評價,構成了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的第三種影像形態。正是這些稀缺寶貴的歷史影像,生動、鮮活的紀實性影像和口述評價的口述影像構成了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多姿多彩的影像形態。
(二)音樂:表情藝術的敘事色彩
音樂屬于重要的表情藝術。在影像作品中,音樂不僅承擔著宣情功能,而且散發著音樂敘事的感染力。此次主創團隊專門為歷史人文紀錄片《五大道》譜寫了音樂,這也歸功于整個團隊煞費苦心的一種藝術創作。
由于《五大道》所牽連的歷史豐富性和復雜性,給紀錄片的音樂創作也帶來了難度。但令人欣喜的是,《五大道》的音樂呈現,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沉重氣質,也不是屬于伴奏性的配角,而是帶有著強烈敘事色彩的意味——該紀錄片的音樂在影像的展開中,隨時提供著情緒和情感的縈繞,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
在影片中,主創團隊將津門的味道融入進了音樂的創作中,無論是背景音樂中的馬蹄聲、馬鈴聲,還是慶王府、老洋房中錄制來的背景音樂,抑或是影片配樂中不時響起的天津曲藝的聲音,這些聲音最終都成為了影片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讓音樂非常原汁原味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感覺,更好地配合影片內容。
(三)解說:語言藝術的互動交流
解說,盡管總體上是平實和莊重的風格,但我們也從解說中體會到了相關的交流感和互動性。在《五大道》中,解說詞沒有一般性地去作史識的描述和情緒化的判斷,而更多是在歷史影像的展開中娓娓道來,給觀眾闡述著當時的故事。同時,以講故事的口吻,與觀眾似乎在做直接的溝通和問答,從而也使這部歷史人文紀錄片的色調更具有親切和互動的當代魅力。
“百年歷史看天津”,拋棄宏大卻模糊的敘事,而改以一組組故事來講述歷史,而這種以人物串聯起來的敘事,也正適合這種娓娓道來的解說模式。人物、故事,宏大敘事被浸潤在一個個人物與故事的敘述中,歷史也由此變得鮮活而可見。這樣的解說方式,既貼近歷史細部,也不遠離大歷史的真實,做到了遠觀與近看的平衡。
(四)技術:歷史場景的真實再現
該紀錄片還利用現代的電腦3D技術對那個時代的天津的歷史場面進行了再現,其中比如片頭30秒的開場動畫,從北洋練兵到天津的城市面容和天津成為通商口岸之后的場景,以宏觀的角度為觀影者浮光掠影式的展現了天津的歷史變遷,同時,利用電腦技術復原了那些沒有在歷史中留下的場面。而真實情景再現,更是讓現實與歷史交織,給觀眾以如夢似幻的歷史朦朧感,這種的例子如影片在展現天津歷史上的第一座可以自動開啟的橋梁解放橋時,就采用了從一位年輕志愿者收集橋梁的各種信息,一步步地真實情景再現當年的場景;而例如袁世凱這些天津歷史上的名人,結合他們的故居,也可以進行真實情景再現。當然,影片在重現這些名人的經歷的時候,更是采用了優秀的人物塑造手法,從細節處入手,從現今的人物去進行鉤連。這其中比如慶王府那一段情節的展現,影片通過慶王孫女那桐的外孫女金婉茹入手,因為金婉茹七十多年前曾在王府居住過,所以當金婉茹重新踏進王府的那一刻,歷史和現實開始變幻,現代的王府的場景開始飛速變換為七十多年前金婉茹所曾經看到過的場景。以人為中心,影片以場景再現的影像為觀眾展現了那個舊日的風貌。
從以上“美學的歷史的”視角來品鑒《五大道》,這部力作給我們帶來了對歷史人文的突破、思想的啟迪和藝術化的新經驗,并且閃耀著彌足珍貴的史詩光芒。毋庸置疑,祖光先生的這次探索為近年來歷史人文紀錄片的創新,積累了全新的經驗。因此,我們要為《五大道》的成功予以喝彩,要向《五大道》的總導演祖光先生和他的主創團隊表示衷心的祝賀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