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強,董嘉文,曹憲偉,邢旭峰
(湖州市南潯區人民醫院,浙江 湖州313009)
近年來,腸道疾病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1],特別是結腸癌,常引起腸壁增厚、腫塊等占位效應,常規超聲檢查能敏感發現腸道占位征象[2],但難以進行病變組織定性。超聲彈性成像(ARFI)技術是一種可通過組織剪切波速度來判斷組織特性進行定量檢測的新型超聲成像技術。本文利用ARFI技術對腸道占位病變進行定量檢測,探討其對腸道占位病變良惡性鑒別診斷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67例腸道病變患者,其中男41例,女26 例,年齡 33-79 歲,平均(58.6±10.9)歲,臨床表現大部分為腹部隱痛不適,可伴有大便次數和性狀改變,部分為體檢發現。所有病例均經腸鏡或手術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備有ARFI技術軟件,采用6C1凸陣和9L4線陣探頭相結合模式。患者取平臥位,先行低頻超聲對腸道進行初步掃查,再行高頻超聲檢查觀測病灶和細微結構,觀察腸壁增厚、組織層次、血供和周圍組織情況,然后啟動ARFI彈性成像功能,探頭輕貼腹壁,把取樣點放置在相應的腸道感興趣部位,檢測出組織剪切波傳播速度,重復3次,取平均值記錄。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用ROC曲線得出超聲彈性量化指標體系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本組67例腸道占位病變二維常規超聲表現為腸壁增厚或腫塊,結構層次不清,腸腔部分狹窄,其中病理結果提示良性29例,包括腸道炎癥性病變14例,腺瘤6例,脂肪瘤、缺血性腸炎、良性間質瘤各2例,腸結核、錯構瘤、炎性肉芽腫各1例;病理結果提示為惡性38例,包括結腸癌29例,小腸惡性間質瘤6例,淋巴瘤3例。29例良性病變的VTQ值為(2.04±0.86)m/s,38 例惡性腸道病變的 VTQ 值為(3.63±0.89)m/s,良惡性之間的 VTQ 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病理診斷為金標準,構建受試者應用ROC曲線(圖1),曲線下面積(AUC)為0.899,約登指數為0.67,其相對應的VTQ值為3.03m/s,以此作為最佳診斷截斷值,其對應的靈敏度為82.1%,特異度為84.9%(表1)。其中假陰性7例,對應病理結果為6例結腸癌,1例淋巴瘤;假陽性4例,對應病理結果為炎癥性腸病、錯構瘤、良性間質瘤、炎性肉芽腫各1例。

圖1 VTQ值診斷腸道占位性病變的ROC曲線

表1 VTQ值診斷腸道病變良惡性的價值
腸道占位病變主要以炎癥和腫瘤為主,炎癥性腸病、癌腫、淋巴瘤、間質瘤等較多見,目前臨床上診斷主要還是依靠腸鏡檢查,不能用于小腸病變檢查,存在一定的檢查風險及痛苦,患者往往不能主動配合。常規超聲檢查能敏感發現腸道占位性病變,提示局部腸壁不均勻增厚,管腔狹窄近端擴張等,能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及范圍,了解腫塊的臨界及周圍浸潤情況,但常規超聲不能提供病變的組織特性,不能客觀量化以鑒別診斷腸道病變的良惡性。
ARFI的概念由Ophir[3]在1991年首次提出,可以反映組織的硬度,目前已能成熟應用于甲狀腺、乳腺、肝臟等器官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效果肯定,但在腸道病變的評價中應用較少[4]。ARFI是一種超聲成像新技術,以測定組織內剪切波傳播速度為評價指標[5-7],速度值越大組織越硬,可定量反映組織硬度,是目前最客觀、精確的組織彈性評價方法,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多的組織學依據,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本文結果顯示,腸道占位病變中良性病變VTQ值為(2.04±0.86)m/s,惡性病變 VTQ 值為 (3.63±0.89)m/s,惡性病變的VTQ值要明顯高于良性病變(P<0.05)。惡性病變中病理類型主要為結腸癌、惡性間質瘤及淋巴瘤,可能因癌細胞中有較多的纖維組織成分,硬度較大,部分病變突破漿膜層,浸潤至周圍組織,造成組織黏連,VTQ值增高;而良性病例中病理類型主要為腸道的炎癥性病變、組織水腫和淋巴細胞滲出較多,無明顯的纖維組織成分,組織硬度偏低,使VTQ值減低。計算ROC曲線下最大面積可知,以腸道占位病變組織VTQ>3.03m/s作為腸道占位病變良惡性鑒別的診斷標準,其對應的靈敏度與特異度分別為82.1%和84.9%,且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分析ARFI造成診斷錯誤的原因,假陽性4例中1例是炎癥性腸病導致腸壁組織增生、纖維化引起的彈性下降;1例錯構瘤內部有鈣化成分;1例間質瘤質地相對較硬;1例炎癥肉芽腫纖維化。假陰性的7例中,6例結腸癌病理發現組織變性壞死可能導致組織彈性下降,部分周圍組織水腫明顯導致取樣誤差;還有1例為淋巴瘤病理類型,顯示細胞成分較多,而間質成分較少,故組織硬度相對較小。
之前沒有ARFI應用于腸道的系統研究,故尚無規范化標準[8]。本文總結以下幾點技術要點供參考:(1)運用掃查頻率6C1的低頻凸陣探頭和9L4的高頻線陣探頭交替掃查,保證了對超聲圖像穿透性和分辨率兩者兼顧,能更好地發現腸道占位病變;(2)超聲檢查發現腸壁病灶或目標部位后,探頭輕貼腹壁皮膚,壓力適中,啟動ARFI彈性成像功能,防止壓力過大導致組織彈性下降,或壓力過小探頭與皮膚接觸不良;(3)取樣點放置于相應的腸道感興趣區,宜取低回聲實質病變區,避免放置于病變組織壞死液化或不均區,可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或超聲造影引導下提高取樣準確性;(4)測量時應囑患者吸氣后屏氣,在腸道蠕動間隙期進行檢測,避免患者腹式呼吸對測值的影響;(5)測定需同一部位重復檢測3次,計算3次平均值,以保證測值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ARFI技術對鑒別腸道占位性病變良惡性鑒別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是一種客觀量化的指標,且無創、依從性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