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黃對峙”絕不是共享單車的最終形態,在擠死一波又一波的對手后,摩拜和ofo本該坐享這塊出行大蛋糕,但事實上卻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復雜。
近日,深陷資金旋渦的ofo小黃車,融資又有了新進展。
3月4日,IT時代網查詢工商信息得知,ofo創始人戴威已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將其資產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了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據了解,ofo此次以共享單車為質押的交易分兩筆進行,主體均為“上海奧佛合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為戴威,股東為“OFO(HK)Limited”。
信息顯示,第一筆質押發生于2018年2月5日,位于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地的共計4,447,572輛自行車被作為資產,抵押給了“上海云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螞蟻金服關聯公司),債權數額為50,000萬人民幣。
第二筆質押交易在2018年2月12日,抵押物為浮動數量的共享單車,抵押權人為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債權數額為126,600萬人民幣。
這也就意味著,ofo的這次融資實際上就是一次對阿里的“借款”行為,而且是抵押借款。如果這筆錢無法兌現承諾或者無法到期歸還,作為抵押物的一線城市的這些小黃車就瞬間履行法律手續改姓“阿里”。
按照此前ofo的規劃,在2017年年底之前要擁有2000萬輛共享單車,而根據上面的計算,5億用了444萬輛,17.7億大概需要1500萬輛單車做抵押,也就是說,ofo為了這次融資基本上壓上了所有的“動產”。一旦無法履約被迫將抵押物給阿里巴巴,ofo將成為空殼。
用自行車做為資產換錢,顯然是ofo的無奈之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因為ofo融資困境決定的。
17.7億人民幣對ofo來說只能解燃眉之急,線下運維是老問題,海外市場大部分地區也屬于補貼狀態;相比較摩拜,圍繞主業務如何開拓更多的場景,提供更大的想象力,ofo似乎還沒有特別清晰的路線。
其實,早在今年1月,滴滴和ofo鬧掰之際,就有消息稱,ofo已完成阿里主導的10億美元融資,未來有可能進軍共享汽車領域。不過呢,時間已經又過去了倆月,ofo那邊卻一點動靜也沒有,相反,ofo曾多次爆出資金鏈緊張的新聞。
也是在1月,又有媒體報道稱,ofo公司賬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元人民幣,若按照ofo每月4億-5億元的人員工資和運維等支出、以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此外,該報道還提及,ofo目前的訂單較峰值跌去六成。
而ofo方面回應稱,ofo訂單量保持穩定,資金流非常健康。報道中所謂訂單量下滑、資金緊張的說法,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謠言。如今,一個月倒閉的預言并未成真,但ofo資金緊張的事實卻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了。
“之所以采用抵押動產的方式進行融資,主要因為可以繞開ofo的股東滴滴——不需要滴滴簽字。” 一個接近交易的核心人士透露。
此前,圈內盛傳 ofo將獲得來自阿里10億美元的融資,不過后來就沒有了下文。據相關媒體報道,這是因為滴滴不愿意在投資協議上簽字。彼時,滴滴正在孵化自己的共享單車業務。
當時,一名ofo內部人士表示,“ofo接受阿里的融資,這筆錢中的一部分就是用來洗掉滴滴在ofo的部分占股”。他猜測,“不過ofo做到如今的估值,滴滴是很大的受益方,它不會就這么放棄的”。
另一名知情人士也評價,“不簽字的目的是阻擾ofo拿到阿里領投的融資,從而限制它的發展,”該知情人士稱,“滴滴直接和阿里對抗是不可能的,肯定會盡快放行這筆融資”。
我們可以想象,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投資應該是兩手準備:
一方面,如果滴滴同意融資,這筆投資很可能就“債轉股”,那么,阿里巴巴將進一步加強在ofo資本中的地位,控制話語權;
另一方面,如果滴滴繼續不同意ofo融資,阿里巴巴將毫無疑問的拿到幾乎所有的ofo投放的單車,這些單車將很容易的注入永安行和哈羅單車,ofo從此出局,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將變成藍橙對決。
所以,接受阿里這筆錢,入阿里的局,對于ofo而言或許無奈的選擇,但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開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