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基于衛生原因,中國確實有著悠久的喝熱水傳統。明代天啟年間,大臣楊漣(1572—1625)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而遭到迫害。屢受酷刑拷打后,楊漣“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可見楊漣相信喝涼水有害身體健康。未入獄前的楊漣,自當以喝熱水為日常生活的首選。清代詩人袁枚的孫子袁祖志(1827—1898),在上海辦過報紙,還做過縣令。1883年赴西歐各國游歷了10個多月,歸來后,袁祖志特別撰文詳述東西風俗的異同。文章寫道:“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務飲冷水,以為除熱;中土酒必溫而飲之,泰西則皆冷以嘗之。”
但基于經濟原因,中國百姓還有同樣悠久的喝涼水傳統。
唐武宗時期,日本僧人圓仁來華,見到山東一帶普通百姓“長年惟吃冷菜”。這些底層人,因燃料缺乏,熱菜熱飯都沒得吃,自然更喝不上熱水。
宋元時期,出現了獨立運營的茶肆、茶樓、茶坊,喝茶的風氣深入底層社會。但普通人還是承擔不起燒開水煮茶的燃料成本,所以,茶販們提著茶壺沿門挨家挨戶叫賣“點茶”(用沸水泡茶),就成了一門很興盛的生意,名叫“提茶瓶”。因為煮開水比做飯更費燃料,宋元時期的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除了做飯外不生火,不準備熱水。一般家庭一年四季喝生水,只有老人和生病的人才煮開水喝。
進入民國,西方細菌學說傳入,“喝熱水”獲得科學支持,知識界呼吁民眾喝熱水的聲音變大。政府轉型,也意識到自身在公共衛生方面負有責任,開始斷斷續續向民間推廣喝熱水。但由于經濟貧困、燃料短缺等原因,多數國人可隨心所欲喝熱水,已是20世紀中后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