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自1807年英國人馬禮遜來到中國后,來華的西方人絡繹不絕,他們往往背負外交、經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長袍馬褂久居甚至老死中國者。他們身上表現出長期耳濡目染中國傳統文化而形成的“國學”情結。
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國傳統文化。美國漢學家Samuel Wells Williams,中文名字為衛三畏。“三畏”,不僅與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能從《論語》中找到淵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畏”要求自己像中國的君子一樣為人處事有敬畏之心。
第二,書名往往出自國學經典。英國外交官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所著《尋津錄》(1859),欲為來華的西方人指點迷津,幫助他們找到漢語學習的最佳路徑。以“尋津”為名,與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尋津、問津的典故遙相呼應。
第三,著述扉頁不乏國學經典名句。如英國漢學家馬禮遜《古漢語譯文》(1815)扉頁上的“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來自《禮記·曲禮》。威妥瑪《尋津錄》的扉頁上印有“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語見《史記·李斯列傳》“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除了引用儒家經典,來華漢學家也喜歡引用俗語。比如文林士在《中國隱喻手冊》的扉頁上就引了諺語“要通古今事,須讀五車書”。
凡此種種,一方面表現了西方學者對國學經典的認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們急于融入中國社會,獲得中國知識分子認同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