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風

新修的鄉村公路

觀看村辦企業規劃圖(中為石強)
“石書記干起事來真是風風火火。自從他來了,俺村大變了樣兒,像我都70多歲了,在合作社幫忙干點活,每月還能領到四五百塊錢。他這個第一書記當得可是不孬,俺心里可贊成哩!”提起駐村第一書記石強,畢呂寨村民李鳳枝不住地點頭稱贊。
2015年秋,年僅38歲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團鶴煤雙祥分公司供應科副科長石強,被鶴煤公司委派到鶴壁市鶴山區畢呂寨村掛職第一書記。畢呂寨村位于鶴壁市鶴壁集鎮東北角,一道道丘陵環抱,放眼望去,膠泥土質一片赤黃。初到這里,石強感覺兩眼一抹黑,有點流放隔絕的莫名凄涼。
到畢呂寨村掛職后,石強時常無法正常入眠。他拿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看了一遍又一遍,從中體會黨中央的堅定決心,再反復回味派他掛職時鶴煤公司領導的囑咐:“一定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制定的脫貧政策要符合村情民意。”漸漸地,他從心底深處明白了,要想做好扶貧工作,不能玩花架式、干虛活,必須要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扶貧先扶志。畢呂寨村共371戶人家,報上來的貧困戶居然有263戶之多。這不行,擰干水分看看到底有多少。經過新一輪排查,貧困戶數量降到了192戶。在走訪摸排中,石強了解到,很多村民懶散慣了,缺乏斗志,甘當貧困戶,有的甚至把領取政府救濟當成一項“固定”收入,這也是之前虛報貧困戶數量的根本原因。同時,他在與村兩委干部座談中進一步了解到,和其他礦區農村一樣,畢呂寨村也是靠山吃山。一方面,確實有一批不怕吃苦、頭腦靈活的村民淘了金,發了財;另一方面,一些村民則是因循守舊,至今仍生活在貧困之中。扶貧先扶志。要想從根本上告別貧窮,一定要激發起村民的致富激情。由此,一場以脫貧為榮、以貧困為恥的教育宣傳動員活動在畢呂寨村叫響。
思想通了,一通百通。緊接著,一個個項目的謀劃也在緊鑼密鼓中進行。針對畢呂寨村的交通、區位、土地、水利等現狀,外來投資即使來了,又牽涉到工農關系和利益分配,很難長久維持下去,這條路走不通。在反復實地勘察、論證的基礎上,建立農業合作社、盤活全村撂荒土地和荒山資源、發展林果業和休閑旅游業的思路在石強的頭腦中日漸清晰。為了把水源引上荒山,石強又找到鶴煤公司領導,向組織上如實反映駐村工作遇到的難題。鶴煤公司在企業轉型期經濟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支援了1000多米鋼管,把原本老化的輸水管線修繕一新。電閘一開,地下清泉源源不斷滋潤著干渴的荒山,解決了缺水難題的畢呂寨村村民終于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蔬菜大棚基地
在解決水源的同時,石強會同村兩委遍撒英雄帖,把村里的老板、企業家都請了回來,領著他們參觀水利設施,暢談發展構想,動員大家致富思源、回報桑梓。面對這個年輕的“編外”第一書記,村里創業成功的老板們感動了。故土難離,事業有成誰不想先富幫后富?很快,在大家的支持下,數百萬元啟動資金迎刃而解,金鳳嶺農業合作社成立了,林果合作社也成立了,全村一千余畝土地被重新規劃,貧困戶的土地被優先流轉入股,并且在合作社務工,村民拿起了工資。不僅如此,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從村莊通往金鳳嶺的農忙路也鋪成了水泥路,畢呂寨村群眾祖祖輩輩雨天不敢通過膠泥地的困頓徹底走進了歷史。與此同時,對林果業的深加工項目也進入了前期謀劃。當年,參與合作社的全體村民便領到了二百多萬元的收入。這一下,畢呂寨村轟動了,大家載歌載舞自發編了順口溜表達激動的心情:“在家務工真好,兼顧一家老小。”“村有主導產業戶,民有脫貧致富路……”
2017年7月,鶴壁市委書記范修芳帶領市相關部門到畢呂寨村參觀,對畢呂寨村精準扶貧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站在滿目蔥蘢的金鳳嶺上,即將駐村屆滿的石強依依不舍:“掛職第一書記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我堅信,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激活了內生動力的廣大農民一定能夠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