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 李弦德

兗礦集團東灘礦以綠色發展為契機,主動改變思路,優化產業結構,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把實現綠色發展作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首要任務,視為群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用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和成果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東灘礦年產煤泥60余萬噸,主要銷售對象為電廠和當地客戶。之前煤泥露天堆放“遇水流失”,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遇到大風天氣更是煤泥沙塵遮天蔽日,吹得人睜不開眼睛。
“煤塵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方面空氣自凈能力是環境改善的支撐條件,另一方面要靠技術支持。”東灘礦礦長王鵬表示。
東灘礦確立了環境先行、兼顧生產的發展原則,加大環保投入,先后建成煤場自動噴淋裝置、洗車臺等設施,架設防風抑塵墻4800平方米;通過對中水管路進行改造,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站處理后,直接用于矸石倉洗車臺,進一步拓寬了中水復用途徑,有效減少了對地下水資源的開采。
該礦積極實施煤泥干燥提質增效項目,高標準建成煤泥干燥車間,2017年6月18日正式生產運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煤泥干燥車間累計穩定運行140天,干燥煤泥7.4萬噸,增效1400萬元。把“罪魁禍首”轉變成“聚寶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東灘礦真正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開采”。
豐厚的資源給東灘礦帶來過榮耀,多年的歷史欠賬也讓東灘礦傷透了腦筋。
東灘礦于1989年建成投產,通過不斷革新工藝、強化管理,綜放工作面回收率由80%以下逐漸提升到85%以上,近年來回收率始終在86%左右徘徊,一個400萬噸儲量的工作面損失煤量就高達56萬噸,相當于一個小型工作面的儲量。

2017年7月,東灘礦組織有關人員前往兄弟礦井,學習精采細采提高資源回收率方面的經驗,并從設計、開拓、掘進、回采、運輸直至銷售實行全方位、全過程控制,從嚴管理,精采細采。
到2017年第三季度,63上05大采高工作面回收率達到95.47%,比同期同類型的63上04工作面提高1.2個百分點;1309綜放工作面回收率達到90.85%,比同期同類型的1308工作面提高4.85個百分點。兩個工作面合計多采出原煤6.4萬噸,按600元/噸計算,多創收3840萬元。
同時,東灘礦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推進重點環保項目建設和生產系統“三減三提”,實現能源利用提質提效和降本降耗,傾力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礦井。
“東灘礦綠色長遠發展是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提升管理水平、鐵腕推進節能減排的結果。”礦長王鵬說。
時至今日,東灘礦累計投入科技資金2億多元,完成科技項目1500余項,取得專利69項,293個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省、部和兗礦集團科技進步獎。
東灘礦全力實施生態覆蓋,讓人們印象中的“黑”煤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正在公園散步的劉大爺深有感觸地說:“一條綠蔭道從礦大門直鋪到家門口,你看這天藍樹綠空氣好,我們真是享福啦!”
東灘礦完成了矸石山覆土綠化工程,平整矸石60萬立方米,覆土面積28萬平方米;制定了中水回用濕地、噴漆除銹治理和6000立方米沉淀池建設等方案;實施“清、亮、潔”工程,對家屬區路面進行了拓寬,道路進行了硬化美化,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90%以上,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花園式礦山。
東灘礦遵循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加強“三廢”治理,環保設施運轉率、環保設備完好率均為100%,建成了全國首家井下水處理復用系統,完成了生活污水三級處理工程,日處理能力達到6000立方米。
如今,越來越多的東灘人開始享受藍天白云帶來的生態紅利,從家屬區到礦門口,從工廠區到辦公樓前,處處呈現出“黑色煤塵均不見,疑是人在畫中留”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