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波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
從世情看,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首先,世界多極化向前推進的態勢不會改變,但國際格局的演變呈現出深刻的復雜性。二戰后,國際格局經歷了冷戰時期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蘇聯解體后短暫出現的單極主導或“一超多強”格局。目前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的方向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積極變化,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大勢難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變革跡象,但爭奪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的較量十分激烈,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政治、軍事上的優勢地位尚未改變,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遠。
其次,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會改變,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復蘇艱難曲折。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但我們也要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帶來許多新問題。當前,出現了反全球化的聲音,經濟全球化遇到波折,“逆全球化”思潮日益顯現。當今世界正面臨開放與保守、合作與封閉、變革與守舊的重要抉擇。目前,世界經濟逐漸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西方國家通過再工業化總體保持復蘇勢頭,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生新變化,世界經濟迎來了逐步向好的勢頭,但國際范圍內保護主義嚴重,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出現政治化、碎片化苗頭,世界經濟仍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
再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改變,但要充分估計到國際矛盾和斗爭的尖銳性。當今世界雖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十幾億、幾十億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現代化,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應看到,世界仍很不安寧,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一些國家政局變化對國際形勢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繼續突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從國情看,經過近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也應清醒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但基本國情的內涵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
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這些變革夯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雄厚基礎,也塑造了新時代的嶄新面貌。這意味著,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但基本國情的內涵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
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現在,我們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落后的生產力問題,而是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二是人民群眾生活明顯改善。過去,我們主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是總量不足的問題,現在面對的主要是結構問題,是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問題。
從黨情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復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完成偉大事業必須靠黨的領導。在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引領偉大斗爭、偉大事業、最終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緊緊盯住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這個癥結,堅持發揚我們黨歷史上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深化對管黨治黨規律的認識、創造新的經驗,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同時,受國際國內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仍然是復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將始終考驗著我們黨,反腐敗壓倒性態勢雖已形成,但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宗旨“總開關”尚未擰緊,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黨的隊伍和自身狀況也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我們黨的黨員隊伍呈現出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素質提高的新變化。近年來,我們黨注重發展黨員的質量、控制黨員的數量,黨員隊伍出現了積極變化。一是黨員隊伍穩步壯大。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944.7萬名,比上年凈增68.8萬名,增幅為0.8%。黨的基層組織451.8萬個,比上年增加10.5萬個,增幅為2.4%。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政黨。二是高學歷黨員比例不斷提高。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2016年為4103.1萬名,占45.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黨員隊伍建設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年輕黨員的數量和比例較高,相比而言,缺乏黨內政治生活的歷練,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有待加強;有的黨組織對發展黨員把關不嚴,發展黨員質量需要提高;黨員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黨員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較單一,流動黨員管理機制還不健全;等等。
形勢清,則任務明;判斷準,則信心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認識到我國世情國情黨情的復雜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1·5”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這一重要論述對我們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要戰略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