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聯組審議和專題詢問國務院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報告,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圍繞“實施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建言獻策。兩會代表委員對脫貧攻堅關注度繼續提升,集中人民智慧,多角度獻計獻策,反映群眾訴求。國務院扶貧辦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關于辦理工作的要求,加強組織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將辦理建議提案與脫貧攻堅有效結合,作為推進業務工作、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的重要抓手,取得良好效果。
堅持“四化”聯動,確保建議提案辦理質量
為扎實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在深入分析研究基礎上,不斷強化責任落實,細化工作要求,深化溝通調研,優化臺賬管理,通過“四化”聯動,進一步提升建議提案辦理時效和質量。
強化責任落實。辦黨組統一領導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多次就辦理工作作出批示,審定辦理工作方案,簽發重點建議提案復文,多次帶隊赴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座談溝通,邀請代表委員共同實地調研,與代表一起研究解決措施。分管負責同志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動員部署,明確要求,落實責任。黨組成員與分管業務司共同抓落實。綜合司牽頭辦理工作,各司內部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主要負責同志直接過問親自抓,業務骨干特別是處級干部承擔辦理工作,部分重點件由司局級干部直接上手。
細化工作要求。制定《國務院扶貧辦兩會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實施方案》和《國務院扶貧辦兩會重點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實施方案》,對承辦的建議提案辦理工作部署安排,并報全國人大辦公廳聯絡局、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以及負責督辦的專門委員會。特別是針對重點建議和提案,結合工作實際逐一明確調研計劃、辦理時限、答復格式、復文質量等要求,層層落實責任。重點主辦建議提案要求件件調研,辦領導分別至少參加一次帶隊調研。重點會辦件承辦司加強與主辦單位的溝通協調,認真提供會辦情況和意見,努力保證辦理質量和時限要求。
深化溝通調研。把溝通協商作為辦理工作的必要環節,通過電話溝通、邀請座談、開展調研、登門拜訪等方式,加強辦理前溝通、辦理中互動和辦理后交流,做到與代表委員100%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并認真征求代表委員對答復情況的意見。與代表委員溝通時堅持實事求是正面答復,不避實就虛、講官話套話。對于目前暫不具備解決條件的,及時耐心與代表溝通,直面問題,講政策,說實情,分析形勢,爭取理解和支持。如針對第1602號關于設立嶺南生態扶貧試驗區的建議、第1720號關于在少數民族自治州設立國家級“科技扶貧示范區”的建議、第8148號關于支持在和田地區設立國家級扶貧試驗區的建議等,在征求各協辦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通過與代表多次溝通,解釋政策,獲得代表認可。2017年,我辦共牽頭承辦重點建議提案15件,實地調研8件。在調研過程中,不僅關注宏觀政策調研,更注重深入走訪基層干部和貧困群眾,了解關切訴求,作為辦理的重要著力點。
優化臺賬管理。科學管理建議提案辦理情況,實現精準化動態管理,綜合司建立建議提案辦理進展情況總臺賬,各司建立分臺賬,對辦結情況及會辦意見情況進行全程跟蹤督辦。針對近兩年建議提案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為避免出現辦理過程中前松后緊的問題,根據各司具體承辦數量,提出各司按月完成量的計劃。通過微信群等平臺,實時了解每件建議提案的辦理進度,加強日常督辦。根據交辦時限要求,在重要時間結點對辦理情況進行督辦和通報。辦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領導在通報上多次批示,要求按時保質完成辦理工作。
聚焦重點領域,增強助力脫貧攻堅實效
將代表委員之所想與脫貧攻堅之所為、建議提案之所求與精準扶貧之所能有效結合,針對代表委員重點關注的加大扶貧投入、完善精準識別、推進分類施策、加強監督管理、動員社會參與等領域,加強組織協調,加大工作力度,推動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
加大投入力度。2017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突破14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地方扶貧資金8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有扶貧任務的28個省(區、市)本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約540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17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工作擴大到全部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深入推進扶貧領域“放管服”改革,扶貧資金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比例超過95%。安排地方政府債務600億元,支持貧困地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新增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500億元,證券業支持貧困縣企業融資近830億元。
完善基礎工作。組織各地對2016年標注脫貧人口進行核實,將245萬脫貧不實人口重新回退為貧困人口。組織各地對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新識別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849萬人,清退識別不準的412萬人,努力做到應扶盡扶、應退盡退。建立全國扶貧大數據平臺,加強信息共享和數據分析應用,為各地各部門宏觀決策和指導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全國累計選派駐村干部277.8萬名,目前在崗77.5萬名,實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村全覆蓋。近兩年各地共提拔第一書記1.2萬名,調整第一書記7200名,及時召回不勝任的駐村干部。
推進分類施策。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探索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電商扶貧帶動274萬貧困戶增收,光伏扶貧直接惠及80萬貧困戶,旅游扶貧覆蓋2.3萬個貧困村。完成340萬貧困人口搬遷建設任務。實現577萬貧困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30多萬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累計選聘37萬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安排貧困縣退耕還林還草任務930萬畝。貧困縣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再增長9.3%,貧困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對貧困縣全覆蓋,普通高中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開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家庭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累計救治421萬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80%以上。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190萬戶,中央補助標準由戶均8500元提高到1.4萬元。全國農村低保標準達到年人均4211元,低保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加強。
深化社會扶貧。加大東西部扶貧協作力度,調整完善結對關系,實現對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幫扶全覆蓋。明確北京、天津與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和保定的扶貧協作任務,實施東部342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結對幫扶西部570個貧困縣的“攜手奔小康”行動。繼續推進“百縣萬村”扶貧行動和“萬企幫萬村”行動。開展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貢獻獎、奉獻獎、創新獎評選表彰,加大宣傳動員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嚴格考核監督。組織開展2016年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2016年貧困縣退出試評估檢查、2017年脫貧攻堅督查巡查。研究制定《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實施辦法(試行)》。加大日常督查和明查暗訪力度,累計派出43個工作組對領導同志批示件、信訪和媒體反映問題線索實地核查。加強與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和媒體、社會等監督力量的合作,把監督結果運用到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中。
代表委員從不同的行業領域和專業角度,提出大量有益建議,進行有效監督,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國務院扶貧辦將認真總結建議提案辦理工作經驗,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辦理效率和工作水平,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