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監督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為切實把黨中央關于強化黨內監督的要求落實到機關黨的建設中,我們深入基層與20個單位的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座談,組織了有1485名機關專兼職黨務干部和黨員參與的問卷調查。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各級機關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對加強黨內監督必要性的認識愈加明確,各級機關黨組織圍繞加強黨內監督不斷探索實踐,但也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機關黨組織做好黨內監督工作的問題。
認識片面化。一是對黨內監督內涵的認識。有的座談時匯報機關的各項工作,以日常檢查、財務審計等工作替代黨內監督工作,暴露出對何為黨內監督認識不清、把握不準的問題。二是對黨內監督責任主體的認識。有的在調研座談中流露出“黨內監督主要是機關紀委負責”或“黨內監督是監察室負責”的偏頗認識,對包括機關黨委在內的各責任主體在黨內監督中的職責不清楚。三是對黨內監督的任務和監督內容的認識。有的簡單地認為黨內監督僅是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的工作,有的把作為黨內監督一種手段的黨建工作督查等同于黨內監督,對黨內監督的任務、內容掌握不全面。
監督乏力狀況未根除。以往對黨內監督乏力常有這樣一種議論:上級監督下級太遠、同級監督同級太軟、下級監督上級太難、組織監督時間太短、紀委監督為時太晚。這種情況近年已大為改觀,但仍未徹底根除。調查問卷顯示,在問到身邊是否存在“不敢監督,不想監督,不愿監督”的現象時,認為“不存在”的只占32.3%,其他被調查者都認為不同程度的存在,而認為“普遍存在”的占12.4%,這與99%的被調查者認為“黨員應該對包括黨員領導干部在內的全體黨員進行監督”形成強烈反差,說明在知行合一上存在差距。
措施執行不到位。 《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了機關基層黨組織實施監督的8種方法,明確了實施監督的措施、途徑和程序。調查問卷顯示,這些措施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比如,問到“您單位機關黨組織是否定期檢查黨員參加組織生活的情況并向全體黨員通報”時,14.1%的被調查者未選擇“檢查并通報”;問到“您單位在選拔任用、調動、獎懲干部時是否聽取機關黨組織的意見”時,有33.3%的機關黨委書記(專職副書記)未選擇“每次都聽取”,有9.6%的機關黨委書記(專職副書記)選擇了“不聽取”;問到“您單位召開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前,機關黨組織是否收集黨員、群眾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意見,并如實轉告本人或者在會上報告”時,12.8%的被調查者未選擇“收集并轉告或報告”。
工作力量不足。一是人員不足。雖然各單位按機關工作人員1%至2%的比例配備了專職機關黨務工作人員,但已不適應日益繁重的管黨治黨任務,同時機關黨委沒有設置辦事機構、沒有明確編制。二是精力不足。專職黨務干部不專用的情況普遍存在,有的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身兼數職,而且由于有的部門沒有設立黨組(黨委)辦公室,許多超出機關基層黨組織職責范圍的工作也交由機關黨委承辦,導致機關黨委的同志們長期處于“五加二”“白加黑”狀態,缺少精力對黨內監督工作進行深入研究謀劃。三是經驗不足。存在不會監督的情況,特別是近兩年各單位相繼組建了機關紀委,機關紀委人員對監督執紀的業務不熟悉,面臨如何開展工作以及與黨內監督其他責任主體之間協調配合的難題。以上問題,我們認為存在六方面的成因:
黨內監督意識不強。有的黨員黨性意識不強、缺少大局觀念、對黨內監督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黨內監督有排斥心理,不愿主動查找問題、自覺接受監督;有的黨員領導干部顧及面子、形象,怕影響工作威信,不愿自覺接受監督;有的黨員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明哲保身哲學,好人主義等消極思想作祟,擔心打擊報復,擔心影響個人的成長進步,即使發現違反黨紀黨規的問題也不愿履行監督職責,發現苗頭性問題時也不愿提出批評意見。另外,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對待黨內監督的態度也直接影響黨員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查問卷顯示,問到“您身邊是否存在表面愿意接受監督、內心抵制監督的黨員領導干部”時,45.7%的被調查者均選擇了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8.3%的機關黨委書記(專職副書記)選擇“存在,很多”。
對黨內監督的宣傳指導推動不力。一是在對《黨內監督條例》和《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深入學習、廣泛宣傳上有差距,使得一些黨務工作人員和黨員對黨內監督相關知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掌握不準。二是在抓工作指導推動上有差距,雖然每年對做好黨內監督工作都有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抓專項推動少、教方法少、抓典型少,指導的針對性不強。三是在教育培訓上有差距,極少就機關黨內監督舉辦專題培訓,這也造成基層黨務干部開展黨內監督工作經驗少,對黨內監督業務不熟悉。
黨的組織生活質量有待增強。調查問卷顯示,問到“您認為黨的組織生活會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時,被調查者中31.4%選擇“結合實際不緊密”,20.6%選擇“思想剖析不深入”,8.6%選擇“批評自己不深刻”,39.4%選擇“批評他人不直接”。同時,黨員領導干部在組織生活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基層黨內民主建設有待加強。一是民主集中制未有效貫徹。有的只講民主不講集中,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缺少擔當;有的只講集中不講民主,長官意志、本位主義比較嚴重,聽不進不同意見。二是黨員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保障,一些按規定該公開的事項沒有公開,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沒有全部得到落實。許多黨員反映,不知情、不了解就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督。三是機關黨組織履行監督職責,但有的會議不讓參加,有的工作不讓參與,導致信息不對稱而無法監督。
監督的外部環境不夠優化。調研座談中有些同志反映,目前有利于黨員充分行使表決權、監督權的外部環境還應進一步優化。比如,盡管《黨內監督條例》中有“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個人有關事項應當在黨內一定范圍內公開”的規定,但事實上公開的范圍不夠廣。又如,對黨員干部的推薦、民主測評本是黨員行使表決權和監督權、表達個人意愿的一種方式,但目前在座位安排、選票設計、測評結果運用等環節上采取不利于黨員獨立表達意愿的方式的情況普遍存在。調查問卷顯示,問到“對黨員領導干部個人事項的了解程度是否會影響您對其進行監督”時,選擇“會,影響大”的達到51.3%;問到“對黨員以及黨員領導干部進行評議,哪種方式更讓您充分表達意愿”時,被調查者選擇“背對背寫票”和“背對背劃票”分別達到23.1%和43.2%,兩項之和達到了66.3%,說明現在采取的方式限制了黨員意愿的獨立表達。
配套制度機制建設相對滯后。對一些黨內法規的具體規定沒有及時從實踐層面跟進細化或作出補充說明,如“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個人有關事項應當在黨內一定范圍內公開”,不是部門黨組(黨委)成員的機關基層黨組織專職書記或者副書記列席“本單位負責人召開的有關會議”,指的哪些范圍、哪些會議都沒有具體明確,各單位理解不一,在工作中就把握不一,極易造成工作上“失位”。又如,作為機關黨建工作重要遵循的《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頒布于2010年,其中對黨內監督所作的一些規定與《黨內監督條例》相比已經滯后、不相適應。在監督職責方面,《黨內監督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了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要“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黨的工作部門和直接領導的黨組織、黨的領導干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而《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以及市紀委和市級機關工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市級機關各部門、各單位機關紀律檢查委員會建設的意見》中,都沒有明確機關紀委對同級機關黨委實施監督的職責;在監督內容方面,《黨內監督條例》明確了“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等方面的情況,而《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未體現這些最新要求,容易導致工作中“缺位”。再如,在機關專職黨務工作人員配備方面,《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一般占機關工作人員總數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規定已不能滿足開展機關黨建工作的需要,有關部門也沒有從頂層設計上對機關黨委工作機構的設置以及工作人員的行政編制作出及時的相應的調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