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緣
一、體育小鎮發展歷程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
2015年我國體育旅游實際完成投資791億元,同比增長71,9%。根據目前“體育+休閑小鎮”結合的數據來看,馬拉松賽事數量復合增長率有望達到43%。目前國內運動自行車市場150億元,尚存數倍增長潛力。伴隨滑雪滲透率的逐年提升,國內滑雪裝備市場有望達到162-270億元。未來徒步、滑雪、潛水、滑翔、運動自行車、馬拉松等新興運動項目注入小鎮,成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首要選擇。
同時,政策密集出臺帶動了體育小鎮的建設。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健身休閑重點運動項目和產業示范基地等為依托,鼓勵地方積極培育一批以健身休閑為特色的服務貿易示范區。同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并于同年10月公布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基于此背景下,“體育+休閑小鎮”的建設在全國推行。
二、國內體育小鎮建設現狀
(一)體育小鎮的定位
據2016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特色小鎮由地市級以上機構認定,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10萬左右。
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初期達到1億元左右。行政戈q分上一般屬于某個鄉鎮街道,行政村大小。而體育小鎮應具有明確的體育功能性定位的特色小鎮。
(二)體育小鎮區域分布
據2017年4月賽迪顧問對中國體育小鎮的現狀及發展趨勢調研報告,2016年10月,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有127個。其中,華東地區占據近一半,重點分布在浙江、江蘇、河北、貴州四省。在體育內容方面主要集中在戶外、足球、冰雪、自行車、水上運動等方面。
其中華東地區占約4%,據全國第一。西南地區占20%,華北地區占15%,華中地區9%。
(三)體育小鎮運營模式
我國在體育特色小鎮探索開發過程中,主要以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整合、就業人口及休閑化消費的聚集、配套設施及服務的基礎為依托,結合相關項目經驗總結出體育特色小鎮的綜合開發結構與運營模式。
在早期階段,政府負責頂層設計的服務,包括小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同時以企業為主體,公司合作開發建設體育特色小鎮,主導整個項目,實現資源配置。
特色小鎮項目建設以體育產業鏈的整合為主,利用各種資源,突破原有的項目推進和開發時序,將后期導入前期,在進行策劃規劃設計的同時,引入后期的建造、成熟項目、營銷、管理、服務、投融資等資源,提升相關項目的有效落地。
(四)主要類型
隨著我國消費者對體育休閑、體驗旅游方式的關注與青睞,更多的旅游、文化、健康等項目元素融入進體育產業,構成當前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主要特色:
1.體育休閑類旅游小鎮:釣魚、登山、滑板、騎馬、保齡球、網球、羽毛球、游泳、溜冰、潛水、放風箏、劃船、沖浪等;
2.體育度假類旅游小鎮:高爾夫、房車露營、滑雪等;
3.體育探險類旅游小鎮:戶外探險、海底探險、沙漠探險、攀巖、滑翔、跳傘等;
4.體育養生類旅游小鎮:太極拳、瑜伽、保齡球等。
三、我國體育小鎮特色
目前國內外體育特色小鎮主要呈現以下特色:
(一)以單項體育活動或賽事為核心
結合地理區位特征或地方體育產業特色,打造單項體育活動項目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鏈的體育類特色小鎮。如新西蘭皇后鎮聚焦戶外運動、法國沙木尼體育旅游小鎮發展滑雪特色運動等。
(二)體育產業融合新城區建設
創新一批體育類項目和設施帶動小鎮建設。特色小鎮兼具除體育產業以外的文化、旅游、養生等其他功能,實現生態、環保、養生、宜人的屬性。如北京豐臺足球小鎮、浙江銀湖智慧體育產業基地等。
(三)引入體育類企業建設運營
參與特色小鎮建設企業根據既有資源優勢,謀劃體育類主題創新,定位體育和旅游等產業融合,集聚資源,組合項目,創新驅動,實現企業成長和體育小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河南嵩皇體育小鎮、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體育小鎮等。
目前特色小鎮項目建設以體育產業鏈的整合為主,利用各種資源,突破原有的項目推進和開發時序,將后期導人前期,在進行策劃規劃設計的同時,引入后期的建造、成熟項目、營銷、管理、服務、投融資等資源,提升相關項目的有效落地。在建設過程中,體育小鎮的關鍵在于體育產業的培育,可以根據體育產業的相關特性進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