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于洋 商全樂
一、引言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做出重要貢獻。但也正是大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導致社會就業以及行業競爭方面給學生帶來巨大壓力。消極心理逐漸成為高校學生的一種常見心理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高校體育鍛煉能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便捷條件,讓學生逐漸克服消極心理因素的出現,樹立自信心,更好的面對社會,面對人生。基于此,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人手,探索多元化的體育鍛煉方式。
二、體育鍛煉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效應分析
基于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目前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經過大量的學術研究以及實踐論證發現,良好的體育鍛煉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真正達到心理健康要求。這就依賴于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創新,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來打破這種窘境。
(一)減輕焦慮、抑郁情緒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直接反映在學生的日常表現之上。焦慮的本質是個體對某種預期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主要集中在不安、憂慮、緊張甚至是恐瞑,這些最基本的人類情緒也恰巧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心理狀態。焦慮雖然是一種心理情緒反應,但如果這種焦慮長期存在,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對學生個體而言最直接的表現則是社會功能喪失,出現生活中的心情低落、悲傷絕望以及自卑等,表現在學習層面在而是思維遲緩,注意力下降。體育鍛煉則能夠最大限度上的減輕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這一點國內外研究學者已經做出過全面的研究。體育鍛煉有助于實現神經遞質的傳遞,從而達到調節身心的目的,并且在醫學領域體育鍛煉也已經成為一種治療抑郁癥的干預手段,足以證明體育鍛煉的內在價值以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高校體育教學以及體育鍛煉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這就使得在對抗與競爭當中容易出現個體的挫折心理,自信心也會由此受到打擊。由此可見,高校作為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基地,對學生產生心理影響的因素較多。包括生活環境、學習狀況、就業、社會適應能力等等,如果無法有效的處理這些對心理產生影響的因素,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科學體育鍛煉的選擇則能夠有效預防心理因素的產生。例如學生在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對于擅長的運動項目學生可以在參與當中找準自身定位與自我價值,最終取得勝利,在勝利的喜悅當中樹立自信心,對自身意志品質的養成效用顯著。
(三)提升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種個體對自我的全面認知,學生只有正確的認識自我,才能夠準確定位自我。在接收到考驗或者挫敗之后能夠第一時間找準自身原因,而不是就此消沉,喪失自信心。體育鍛煉對于自我概念的強化具有積極的作用,體育鍛煉形式多樣,在個體型的體育鍛煉當中學生可以更好地認知自我,通過鍛煉突破自身極限。而在團隊型的體育鍛煉當中,學生需要快速的融入到整個團隊當中,在協調作用下最終獲得團隊勝利,在團隊當中找準自我價值。可以說,體育鍛煉對提升自我概念形成具有明顯優勢。
三、高校體育鍛煉培養學生自信的具體途徑
從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效應分析可以發現,科學的體育鍛煉是學生自信培養的關鍵性因素。而科學體育鍛煉方法則需要依托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與變革,在體育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科學的體育鍛煉,這對于高校學生自信心的養成十分關鍵。
(一)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
體育鍛煉的基礎環境一定程度上決定體育鍛煉效果,科學的體育鍛煉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是前提。本次提到的良好體育鍛煉環境指的是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根本上去消除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錯誤認知,在平等交流當中感受體育的魅力,消除自身的心理問題。當然,在開展體育教學階段,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機制,對學生給予鼓勵,從而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當中找到自信。例如,在開展籃球選項課的教學當中,有一名男同學由于自身原因并不愿意參與到籃球運動當中,對動作、技巧的掌握相對緩慢,并且在教授正確的技巧之后依舊無法將籃球投入籃球框。在失敗了多次之后垂頭喪氣,失去對籃球運動的信心,不愿意繼續嘗試。這種情況下則需要體育教師做好引導工作,避免這一次體育鍛煉的失敗對學生未來產生影響,從而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交談法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不愿意參與到籃球運動鍛煉當中的根本原因,從而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引導,為其制定單獨的訓練計劃。最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該同學完成了教學任務,對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更高。由此可見,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通過鼓勵與引導教學十分關鍵。
(二)樹立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地位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強制課程的小班教學模式為主,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采取“一刀切”的鍛煉方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并不具備靈活化特征,導致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最終取得的效果不夠理想。這種問題的長期存在,勢必會造成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自信心受到打擊。針對這種情況,依據學生興趣愛好來進行選課模式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滿足對于體育鍛煉的基本需求。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開設相應的體育選修課,學生對于選修課程具有充足的自主權,可以通過自主選擇的方式參與其中。當然,對于不同的體育選修課內容,在開展體育鍛煉過程中還是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對學生做好系統的分析之后開展針對性的體育鍛煉。由于學生體育鍛煉的層次不同,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入門的體育鍛煉方式,從而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地加深難度,使得學生可以在其中完成自我探索、自我實踐的過程,發揮出自身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根據層次教學內容的具體實踐,一方面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開展針對性的體育鍛煉,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例如,球類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中、長跑體育鍛煉則能夠培養學生的頑強、拼搏的精神,但無論是哪一種體育鍛煉方式,在完成之后學生的自信心將會大增。
(三)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創新
由于高校課程安排相對輕松,學生有大量充足的時間可以自我活動,這也就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開展并不會向高中階段的體育課程受歡迎,學生甚至對高校體育教學產生厭煩心理,影響高校體育教學質量。在這種問題的影響下,迫切需要尋求傳統體育內容的創新之法,為教學內容的全面優化提供條件,做到培養學生自信的目的。首先,在體育課程前期準備階段。體育教師在課前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況展開全面的調查,包括學生的個體特征以及運動成績等,從而在全面掌握這些數據的基礎之上為教學方案的制定提供保障。具體包括本節課的訓練內容、采取的訓練方法、訓練時間等等,要求這些內容都能夠在教學方案當中具體呈現,以此來滿足教學的基本要求,為針對性的體育鍛煉打下堅實基礎。課前準備環節教學方案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是高校學生自信培養的前提條件;其次,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競賽活動來激發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的興趣,如開展個體對個體的單獨競賽活動、“兩人三足”等類型的群體性活動、團隊與團隊之間的競賽活動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集體榮譽感的影響下投身于運動當中,這樣的方式可以消除高校學生的消極心理與負面情緒,全身心的投入到競賽運動之中。當然,也可以設置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如跳高運動比誰跳得遠,跳遠運動比誰跳得高等等,這些打破常規的體育鍛煉方式能夠無線放大趣味性,學生通過參與并取得勝利,對于自信心的形成有所幫助;最后,課程總結方面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簡單的評價,對表現優異的小組和個人給予表揚,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參與熱情。
(四)強化師資力量培養與引進
科學的體育鍛煉還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師資力量,在高等體育教育改革的進程當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已經得到重視。因此,通過體育鍛煉推進高校學生自信培養需要強化師資力量的培養與引進。在培養方面,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有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講座,讓教師從根本上意識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從而能夠在體育課程的實踐當中去逐漸摸索教學方式與教學途徑,通過關心、引導、鼓勵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當然,在學校所能夠提供的培養環境的基礎之上還需要自主學習新的體育教育理念,汲取國外有關于體育鍛煉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教學經驗,結合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去學習與模仿,在創新中尋求適合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新內容。高校有條件還可以引進專職教師,一方面能夠補充體育教育師資力量,為學生自信培養提供新的路徑與方法。另一方面,引進專職教師也能夠帶動高校教師體系的全面優化與創新,在相互交流中實現綜合發展。
(五)拓寬體育鍛煉渠道
學校體育鍛煉僅僅是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的一個基本途徑,在教學實踐當中還可以利用課外鍛煉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相較于課內的體育鍛煉方式,課外體育鍛煉內容更加豐富多樣,活動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心理影響,與體育課程相似性較高。但這種活動方式更適合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教師在正確的引導與鼓勵下,學生更愿意參與到這一類的課外體育鍛煉當中,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身社會適應能力,勇敢的與社會接觸,消除自卑心理。校內外體育鍛煉的充分融合,豐富了體育鍛煉內容,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