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精神科護理教學中情境模式運用效果。方法:以仙桃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護理系專科護生9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均分為甲乙兩組各45例,分別對甲乙兩組實施傳統式課堂講解教學法及情境模式教學法,實施一學期,對比兩組護生考核成績及綜合能力。結果:乙組護生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成績分值及綜合能力均高于乙組,對比P<0.05。結論:老年精神科護理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模式,可顯著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關鍵詞:老年精神科;護理教學;情境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7
作者簡介:蘇 靜(1982—),女,湖北仙桃人,中級主管護師,本科,研究方向:兒科護理教育、精神科護理教育。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以我校護理系專科護生9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均分為甲乙兩組各45例,甲組年齡17~22歲,平均年齡(19.8±2.5)歲;乙組年齡17~23歲,平均年齡(19.7±2.4)歲。兩組護生均為女生,且年齡、學歷等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2.方法
甲組護生采取傳統式課堂講解教學,乙組護生采取情境模式教學法,實施一學期,具體措施為:教師將學生分成6~10人一組,選出組長負責情境模擬排演。為了確保情境模擬真實性,教師可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醫院進行參觀學習,了解臨床精神科護理工作相關情況,做好情境教學準備。
情境模擬教學開展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其次向學生介紹情境及角色情況,最后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創設情境中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以下情境:學生扮演72歲老年癡呆癥患者,呈現癥狀為因進食過快引起噎食,另外由三名護生扮演應急處理護理人員,情境模擬的目的在于讓護生掌握Heimlic急救流程、鍛煉護生應急處理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一名護生對“患者”進行Heimlic急救處理,且一邊操作一邊口述急救處理相關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一名護生對“患者”臨床癥狀及主要表現進行闡述,目的在于掌握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臨床表現及并發癥等情況。另外一名護生對操作過程及患者情況進行總結,目的在于查漏補缺。
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護生教學干預后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成績,主要涉及老年精神科護理相關知識,技能操作能力考評采取抽簽方式考核,總分均為100。綜合能力評估分別從應變能力、交流能力、思維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進行,各項總分為100,結果取平均值。
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用方差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組護生考核成績對比
甲組護生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成績分別為(73.2±2.7)分、(74.2±3.8)分,乙組護生分別為(88.6±4.8)分、(89.8±5.4)分,乙組護生理論知識、技能操作成績分值均高于乙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5983,P<0.05;t2=6.3598,P<0.05)。
2.兩組護生綜合能力對比
乙組護生綜合能力平均得分(84.6±4.9)高于甲組護生綜合能力平均得分(73.4±4.2)分,具有統計學差異(t=5.2486,P<0.05)。
三、討論
隨著人們對醫療護理質量要求的提升,傳統護生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醫療需求。情境教學模式與傳統灌輸式教學相差甚遠,其不僅僅是單純授予學生理論知識,而是顛覆以往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獲取技能及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1]。通過情境模式下的直觀體驗,護生能夠更加深入感悟到老年精神科護理中常遇到問題及解決措施,對實現學生操作技能提升及綜合能力培養有積極意義。老年精神科護理本身較為復雜,對護生專業知識及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者邵山紅、鄧海霞[2]等在“案例基礎上的角色扮演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發現,情境模擬可顯著促使精神科護理教學質量提升,與本文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總之,老年精神科護理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模式,可顯著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汪麗琪,練亞芬.基于臨床體驗的參與式教學在精神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8(4):279-282.
[2]邵山紅,鄧海霞,劉偉旗.案例基礎上的角色扮演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2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