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移動互聯網的新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可以使用新媒體、新技術媒介進行溝通。文章以藍墨云班課App為例,論述了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內涵和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也闡明了對相關問題的反思。
關鍵詞:新媒體教學;藝術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50-4;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8
作者簡介:周冠中(1988—),男,中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史、教育學、藝術設計。
一、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內涵
對于新媒體的概念界定,國內外學者的觀點莫衷一是。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了新媒體(New Media)這個概念,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
本篇論文中我們所探討的新媒體教學手段的本質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且具有互動性的新媒體新技術媒介。
二、新媒體教學手段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1.課前設計
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課堂大多僅限于課堂時長的50分鐘。課前學生不知道所學內容,課后無法和教師溝通。新媒體教學中有很多媒介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藍墨云班課是一個應用于手機終端的移動教學App,教師可以在App上創建自己的班課,學生通過教師發的邀請碼加入課堂,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手機無疑成為最有價值也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習工具。
在課前,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度提前將教學課件、教學計劃、補充資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視頻)等發布在資料庫,這樣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開手機App了解課程安排,提前熟悉重點知識。教師還可以在App提前發布學生的課前預習任務、通知課程變動或其他相關信息。
2.課堂教學
(1)點名。點名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折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偏自由散漫,如果教師不點名,學生渾水摸魚曠課早退的情況就時有發生;如果教師點名,藝術理論公共課出勤的學生往往有上百名,逐個點名顯然是對教學時間的極大浪費。
藍墨云班課App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指定時間內發起簽到,學生在簽到時需正確輸入每一堂課教師設置的解鎖手勢,才能成功簽到。時間一到,教師關閉簽到項目,哪個學生沒有出勤就一目了然。如此一來,手機終端簽到實際上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課堂互動。傳統課堂中的教學互動往往是被動的,單向度的,一般由老師提出問題,征求或指定學生予以回應,大學生對此往往比較排斥。藍墨云班課App中有很多課堂互動的選擇,比如提問、投票/問卷、作業/小組任務、頭腦風暴、討論、測試等。在提問環節,教師可以使用搖一搖功能,隨機抽取一名學生作答,學生若給出了正確答案則可以獲取經驗積分,這也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在提交作業環節,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作業往往是電腦作圖或者手繪圖,教師可以發起收作業的任務,學生需在指定時間內將作業以電子圖片的形式上傳到文件中。
在測試環節,學生將收到教師提前設計好的隨堂測驗題,順序是打亂的,學生無法抄襲周圍學生的答案,答題時間是有限的,學生來不及去網絡查找答案,只能根據課堂所學盡快作答。答題時間終止后,學生的分數立刻統計到教師手里,學生也會第一時間知道。
(3)課后答疑。課后,學生可以將作業上傳到藍墨云班課,教師通過手機就可批改作業,并打出分數,學生在作業環節可以獲得相應的經驗積分。教師通過“答疑討論區”與學生完成課后的互動,學生可以在這個自由的平臺中就課堂所學中的疑問與教師進行溝通。
三、關于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反思
總之,在新媒體傳播發展的強勁勢頭之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管理者應與時俱進,引導師生共同探索新媒體教學媒介的使用。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這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新媒體教學手段尤其是手機終端,為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這些新技術、新媒介在教學實踐中便會流于形式,甚至極有可能導致學生明目張膽在課堂玩手機的情況產生。工具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需要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孫億文.新媒體技術在現代教育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09(12):133-134.
[2]陳 飛.新媒體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08(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