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 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發表關于發展中醫的重要講話。眾所周知,中醫藥學既是中國的主流醫學科學,又是古老而現代的生命科學。其天然化的用藥取向、求衡性的防治原則、個性化的辨證論治無不彰顯著它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魅力,也正是它豐富的原創內涵鑄就了其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復興新時期的關鍵地位。因此,文章將從三個方面,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窺探中醫藥在認知、傳播、發展等方面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醫藥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R2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項目: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基金“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中醫辯證思維之比較研究”(RWQN1612)。
作者簡介:王 雪(1981—),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醫學倫理學。
一、中醫藥學的認知:中華傳統文明的“鑰匙”
防病治病、維護人民健康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生存與發展的永恒主題。中醫藥學作為中國獨有的醫學科學,以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凝結了歷代醫家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規律性認識,最終形成了用以指導具體臨床實踐的系統理論與技術方法。雖然蘊含體現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數不勝數,但能擔當起打開中華文明寶庫鑰匙的唯有中醫藥學,因為它不僅凝聚著深邃的中國古代哲學智慧,還累積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臨床實踐經驗,并且也只有中醫藥學能夠全面、完整、系統地在基本觀念、表述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保有中華文明的傳統基因。而中醫藥學的“天人合一”“陰平陽秘”等思想均涉及醫學和生命科學之“鑰”,因此,在面對當今世界的主流醫學西醫學時,我們更應該堅定中醫藥學的科學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深入認識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必將對推進生命科學研究、豐富世界醫學事業具有積極意義。
二、中醫藥學的傳播:“一帶一路”倡議作為載體
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既是讓世人了解中醫藥養生保健的有效渠道,也是讓國際社會了解并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構想恰好為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搭建起了一個嶄新的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構想提出伊始,習近平就將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列為重要項目加以推介。他指出中國傳統醫學將成為各方合作的新領域,現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外國政府、地區組織已簽訂了80多個中醫藥領域合作協議,并且簽署國(地區)多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1]。可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醫藥文化的種子必將播撒在沿線各國,生根發芽,開出友誼之花,結出健康之果。
三、中醫藥學的發展: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規律來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將經歷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這個實質過程。而新事物的產生又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適應新條件的因素[2]。按照這個理論,在中醫藥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進程中,必然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因此,要想真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需在中醫藥學的發展道路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隨著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一方面既要繼續保持傳統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另一方面還要借助各種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不斷地創新發展中醫藥。而只有善于繼承傳統中醫藥,才能更好地創新中醫藥,就像屠呦呦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她堅持從中醫的研究經典中尋找靈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她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系統收集歷代各種醫書典籍、地方藥志以及多名老中醫的醫學經驗,匯集了2000多種方藥,通過以身試藥,再從中進行層層篩選,最終成功用乙醚提取出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也正是因為她這份繼承與創新的堅持,使她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進入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而承載著中國夢必定有中醫夢。作為中醫人,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把握中醫藥這把“鑰匙”,打開中華傳統文明的“大門”,搭建國際友好交流的“橋梁”,趁著“一帶一路”的大勢,讓凝結中國人幾千年智慧的中醫藥學惠澤萬邦。
參考文獻:
[1]劉彥臣.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大局與大勢——學習習近平主席關于中醫的講話[J].中醫藥文化,2015(3).
[2]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