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以下簡稱“SSA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位居全球前列,在中短期內迫切需要發掘新的電力資源。目前對SSA地區能源領域的年均投資額在90億~100億美元。為達到聯合國制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即2030年以前實現電力的全球普及,年均投資額需達到400億~500億美元,當前亟需發展多種規模的發電設施,而水力發電在該地區的整體能源供應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SSA地區約20%的供電來自水電,由于其污染小、可再生、能效高等特點,大幅減少了人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通過對多目標優化設計的應用,水電也有益于供水安全、灌溉發展和防洪。在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水電開發已成為獲取經濟能源的關鍵因素,是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能為滿足日常用電需求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針對SSA地區裝機50MW以上的65個水電項目、已試運行、在建或在2004~2014年獲得項目資助的大項目中所獲取的數據資料,世界銀行對其進行了綜述與研究分析,還進一步對處于不同開發階段和尚未完成財務收尾的218個項目進行了考察。為獲取相關經驗并找出需要重點改進之處,研究覆蓋了整個項目周期,包括規劃、建設、運行與維護以及后期的修復和升級;同時詳細分析了每項資金來源的投資類型、投資需求以及近期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2004~2014年實際調撥或承諾用于支持水電發展的資金總額為360億美元,包括新增裝機容量20 586 MW的水電設施,以及對總裝機4 568 MW的水電設施的修復。過去10 a,SSA地區新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已超過了2004年之前已投產的水電總裝機容量(19 500 MW)。新增水電裝機的22%(4 560 MW)于2004~2014年間投產,56%(11 436 MW)已經進入施工階段,余下的22%(4 590 MW)也已經完成財務收尾工作,并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相繼投運。
盡管過去10 a在 SSA地區有20多個國家參與投資大規模水電項目,效益惠及4個地區(東非、南非、西非和中非)電力系統,但是發電設施的分布仍然比較集中。大規模水電項目新增裝機容量的75%集中在尼日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亞。
值得一提的是,埃塞俄比亞在2004~2014年新開發了近10 000 MW的水電項目,成為了一個特例。10 a間,僅埃塞俄比亞投資新建的項目就有8個,水電投資占SSA地區投資總額的25%(向該國調撥的資金總額為92.2億美元)。在過去10 a利用率較高的65座水電站中,47座為新建項目,其中27座具備蓄水功能,僅有12座為多功能電站。
對現有水電站進行修復和升級已成為當前投資熱點項目(65個項目中,修復項目13個,總裝機容量4 568 MW;升級改造項目5個,新增裝機容量726 MW),幫助解決了大壩修復和升級滯后問題,其中許多項目正處于實施階段或已經完成。但是,有時候大規模修復是因為電站設備出現提前老化,這是由于運行和維護不善造成的。這一問題也引起了人們水電行業未來相關技術的可持續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關注。
在過去10 a,主要有4個融資團體在SSA地區水電行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總投資額達到了360億美元,它們分別是:各國政府、國際金融機構(IFIs)、中國進出口銀行(因其規模和特殊的業務模式,此處與其他傳統的國際金融機構區別考慮)和私人投資者,見表1。

表1 2004~2014年SSA地區的水電投資
注:由于項目通常由多個投資方共同出資,已開發項目數的總和大于2004~2014年間已開發項目的總數(65個)。同一個項目由來自多個多邊和/或雙邊IFIs共同融資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同一個項目中共同融資方的平均投資額會相對較低。
各國政府投資占水電行業總投資的40%,是最大的融資主體,資金主要來源為政府收入、公用電力收入(僅限國有企業)和(或)債務融資,其中一些是與其他投資方的共同融資。政府還經常提供資金用于預備性研究和減輕對社會環境影響(如土地征用和安置補償)。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真正原因是少數幾個國家政府成為了主要融資方。過去10 a間,在SSA地區通過貸款提供的國內配套資金中,僅安哥拉(30億美元,占比21%)和埃塞俄比亞(73億美元,占比52%)融資就占總額的3/4,這兩個國家制定了非常政策,完全依靠自有資金為本國一些開發項目提供經費。
IFIs投資大型水電項目的做法由來已久,這些項目包括多功能和跨界綜合項目,但是近10 a來其投資步伐有所減緩。過去10 a,多邊IFIs共投資24個項目,占總融資額的10%(37億美元),并且通常會聯合多個融資方(平均6個),其中也包括各種雙邊IFIs。傳統的IFI投資模式的特點是要求項目準備充分、組織良好,并著重展示其廣泛的經濟效益和長期發展成果。該模式需要對機構進行嚴格管理,因此常被受資助國家認為耗時費力。多邊銀行使用的工具在降低綜合性項目的風險(國家政策性風險、安全風險、拒付風險)等方面尤其受歡迎。過去10 a的研究結果支持了此論斷??傮w而言,多邊IFIs參與了多種投資項目類型,既有新建項目也有修復項目,包括單個國家徑流式水電站以及較為復雜的地區性項目,其傳統召集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世界銀行對SSA地區水電行業的參與也例證了這一模式,世界銀行聯合眾多融資方為14個項目投入了共約17億美元的資金(幾乎占多邊融資總額的50%)。在這14個項目中,修復和升級項目7個,新建項目7 個(4個被定義為復雜工程,即裝機容量巨大且/或范圍為區域性的工程)。
私人投資者通常會與信用良好的承購商之間簽訂長期購電協議(PPA)。私人投資僅占總融資額的6%,全部用于私人項目,而且大部分是“建造-經營-擁有-移交”(BOOT)特許經營權的業務模式。雖然這一模式在其他地區很常見,但目前在SSA地區還未發現已經簽約的公私合營水電項目。布賈卡里(Bujagali)水電站(250 MW)是烏干達唯一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建私人項目。由于該電站上網電價高于即將啟動的政府資助項目伊辛巴(Isimba)和卡魯馬(Karuma)電站,烏干達政府對PPA的財務可持續性表示擔憂,且可能會為該項目重新融資。盡管投資者對一些新開發的私營或公私合營水電項目(喀麥隆的納赫蒂加爾(Nachtigal))項目和位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和布隆迪3國交界地區的魯濟濟(Ruzizi)項目Ⅲ期)表示出了極大興趣,但是相關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尚無法對其進行分析。根據目前的數據,私人投資者對大型水電項目融資的參與也仍然受到限制。

圖1 不同視角下對水電開發的SWOT分析
水電行業的經營環境在過去10 a發生了顯著變化,并且這種變化仍在持續之中。10 a來,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非傳統雙邊融資機構逐漸崛起。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會介入為項目籌措資金。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來自傳統IFIs的融資金額一直不高,許多政府正在考慮放棄這種傳統的融資模式,而私人投資的發展仍未達到預期。值得注意的是,埃塞俄比亞水電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這一成就的取得,依靠的是政府強烈的政治意愿、對政府資源的調動以及對項目的快速跟進。
目前的形勢帶來了兩個挑戰:
(1) 投資需求的增加。雖然過去10 a水電融資額的增長可觀,但是水電行業的年均投資額僅36億美元,整個能源行業的投資總額在90億~100億美元,而要在2030年之前加速實現電力在全球的普及,預估每年至少需要400億~500億美元的投資。過去10 a間,私營企業對SSA地區水電發展的貢獻非常有限,與其他地區私人投資的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未來10 a SSA地區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就是吸引私人投資。
(2) 為盡可能地擴大對稀缺資源的開發,需要更多高質量且更具戰略性的投資項目。一些項目的快速開發,引發了人們對于水電站最優選址的關注,單純追求能源生產這一目標可能會錯失機遇。許多倚賴于農業、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內陸國家,不得不為了能源生產放棄綜合性區域項目的開發機會。同樣地,許多相對較新的水電站也需要修復,這也凸顯出可持續資產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完善長期性運營維護項目規劃和籌備的必要性。
研究中,對4種不同的開發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SWOT(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法的目的在于找出優勢,彌補劣勢,發掘機遇和減少潛在威脅。只有認識到每個模式的優缺點,才有希望通過戰略性規劃和決策在SSA地區成功實施水電項目。完整的分析內容見圖1。
因此,若想在SSA地區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環境,需要抓住潛在的機遇,與多個融資方開展合作。將4種不同的模式進行組合,充分利用各個開發機構的優勢,可以促進競爭性水電投資并避開隱患。例如,利用國家政府在當地合作伙伴的資源、私營企業的技術能力、IFIs的社會和環境保障措施等,可以通過知識共享進一步改進目前的開發模式。
在SSA地區落實的218個新建項目中,1/3位于西部非洲電力系統,2/3是國家級項目,1/3具有區域性影響力。幾內亞擁有的潛力項目最多,有23個待開發水電工程,擁有最大水電開發潛力的埃塞俄比亞排在第二,有21個具有開發潛力的項目,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喀麥隆并列第三,共有19個這樣的項目。
該研究還通過初步的多準則分析,對未來的項目受歡迎程度進行了排序,并按照優先級列出了最具開發潛力的項目。每個項目得到的加權分數在0~3分之間,評分依據7個評判標準(即技術局限、環境和社會影響、經濟可行性、管理約束、電力系統關聯度、準備情況和可融資性),具有水資源管理(WRM)方面效益的項目還可獲得額外加分。
喀麥隆水電項目機會主要集中在對薩納加(Sanaga)河的開發上。其他有前景的項目分別位于埃塞俄比亞、幾內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尤其是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效益考慮在內。
在“中國式”開發模式下,排名最高的10個水電項目中,阿賈哈拉(Adjarala)、蘇阿皮蒂(Souapiti)和卡富埃(Kafoue)峽谷下游水電項目處于開發后期。
巴托卡(Batoka)峽谷項目是贊比西河梯級開發中成本最低的能源工程,目前正處在籌備階段。包括工程研究、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在內的準備性研究,以及為贊比西河流域管理局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均通過CIWA(非洲國際水域合作計劃)信托基金獲得了世界銀行的資助。該項目是一個大型項目的一部分,旨在為贊比西河流域內的沿岸國家和區域性組織提供支持。
對于開發商(尤其是私營開發商)而言,資助準備性研究是開發新水電項目的關鍵。開發新電站的風險很大,如果無法保證在項目出現故障的情況下可以收回成本完成財務收尾,私營行業會因此避開對這類項目的投資。此外,這些前期費用是股權式的,高投資回報率會增加項目的融資成本。在巴托卡模式下,這些準備性研究的資金通過信托基金從IFI優惠貸款或捐贈性資助中獲得,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加速項目實施進度,減輕開發商面臨的風險,并最終吸引來自私營領域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