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畢方圓

前不久《環球時報》記者在法國里昂參觀了一家名為“絲綢工坊”的手工絲綢印染百年老店,它的產品聲名赫赫,盧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向它定制產品和服務。走進工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樓墻上的10幅絲綢印染作品,其實是一幅作品的10個不同階段,從空白到逐一染色,最后染成一幅色彩飽滿的《里昂夜景》,寶藍色的夜空和河流、灰黑相間的城市建筑、高懸空中的銀色繁星、暖黃色的萬家燈火,冷暖色系搭配得恰到好處,整幅作品充滿詩意和寧靜,讓人對夜晚的里昂心生向往。這樣一幅美不勝收的作品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工坊老板親自為我們演示里昂傳統平框印染法。
染色工藝繁復
整個操作臺是一個10米長、2米寬的臺子,上面鋪好雪白的絲綢。老板先是用一個邊長1米多的正方形金屬平框,框內有鏤空圖案,然后將顏料倒入平框一側邊緣,用刮刀將顏料刮至平框另一側邊緣,顏料就順著孔隙染在白絲綢上面。從操作臺一側到另一側依次可印染八九幅,晾置25分鐘后,便可換第二種平框,每種平框的顏料和花色都不同。一些比較復雜的圖案要用20多種顏色,意味著要換20多個平框。老板介紹說,他們有3000個這樣的平框,圖案花色也有2500種,大多是從祖上傳下來的,這些年他們也引入一些新元素,如畢加索和莫奈的畫作等。
除了平框印染法,這里還有一種更古老的木板印染法。據稱最早是從印度傳到歐洲,18世紀開始在法國流行。在木板印刷室,靠墻的柜子上堆滿了寫著編碼的木板,據說有8000塊。這些木板大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上面刻有各種凸起的花色條紋。印染時,先將木板浸泡在顏料里,充分吸收顏料后將木板放在絲綢上,用棒槌敲打木板,讓顏料充分滲入絲綢。第三種染色法是繪制法,主要是畫筆蘸著顏料、水和少許酒精,在絲絨布料上直接染色。色彩深淺搭配由染色師自由發揮,同一塊布料上的花看似相同,卻各有細微不同。這類印染主要用于女式披肩或博物館裝飾。
除了花色,印染效果好壞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顏料的調制。這家工坊制作顏料的地方更像是一個小廚房,有燃氣灶、鍋、水槽和各種瓶罐碗勺,不過這里烹制的不是菜肴,而是各種粉末顏料。將這些顏料加水煮熱,然后再加入一種水溶性阿拉伯樹膠,以增加黏稠度。他們有19種家族傳下來的基本色,在印染前,調色師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用基本色調制出最合適的顏色。
堅守本土生產
二樓是工坊的產品展示廳,陳列著五彩斑斕的各式披肩、絲巾、領帶,每一件都設計精美、手感溫潤絲滑,價格從十幾歐元到幾百歐元不等。據工坊的老板介紹,他們每年的產量并不高,大概有四五千件產品,但因為是純手工藝術制作,沒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說件件都是限量版。現在很多公司都是全球化運營,將一些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密集的發展中國家,但這家工坊卻要“逆勢而為”,堅守本土化生產,因為里昂能提供重要原材料,同時在當地便于控制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如果異地生產,產品中的法式優雅和創意將大打折扣。
頂級奢侈品生產地
作為歐洲“絲綢之都”,里昂至今仍是法國高端絲綢的主要生產城市,頂級奢侈品愛馬仕的絲巾從原料到絕密的染色工藝,再到手工上色和縫制,所有工序都在里昂完成。
里昂是古絲綢之路西方終點,曾是中國絲綢在歐洲的集散中心。如今里昂保留了許多傳統手工絲織和印染工藝,不同于現代機器的冰冷刻板,工坊的工人更像是藝術家,打造出一件件“有溫度有情感”的絲織品。▲
環球時報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