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福
因為溫度持續升高,北極地區近幾年越來越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人們知道北極在融化,但沒想到融化速度如此之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2017年底發布《北極年度報告》說,北極永久凍土和海冰融化速度均創歷史新高。對于長期研究和關心北極的人來說,一種長久以來的擔心越來越有可能成為現實:隨著融化趨勢持續,北極作為資源聚集地的一面將逐漸展現。那么,它會因此陷入地緣政治陷阱,變成一個地緣爭奪的密集區嗎?
北極地區具有成為地緣政治爭奪目標的一些特征。首先是能源資源豐富,潛在可開采的石油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分別占世界潛在儲量的13%和30%,煤炭儲量占世界儲量的9%。其次航運交通潛力巨大,隨著海冰加速消融,包括東北航線、西北航線在內的北極航線適于航運的時間不斷變長,正給國際貿易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再者還有重要軍事戰略價值,是扼亞、歐和北美大陸的戰略要沖。
從目前的北極地緣政治現狀及趨勢看,有關北極落入地緣政治陷阱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由于北極重要的能源資源、交通資源和軍事戰略價值及其巨大連帶效應,加之環北冰洋國家波詭云譎的政治形勢,各國在北極的軍事部署料將不斷增強,地區不穩定因素也可能因此增加。在此過程中,美俄之爭仍將是北極問題的“二元結構”主角,北極爭奪極有可能成為“新冷戰”的觸發點甚至一場區域戰爭的導火索,全球的軍事重心也極有可能由太平洋轉移至北冰洋。一旦某個國家或其他組織從軍事上控制了地球頂端的北極,就會對整個北半球乃至全球的軍事態勢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極大影響世界格局。
那么,如何才能使北極繞開潛在的地緣政治陷阱呢?首先,北極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出行為體數量上升的趨勢,帶有明顯的多極化特征。從冷戰時期的蘇美兩大政治體,增加到包括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北極國家,以及中國、韓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大北極國家,更多的行為體使北極的地緣政治格局更加復雜化,但也增加了多元合作的可能。北極地緣政治格局正逐漸從對抗為主轉向以合作為主。目前,在北極展開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開采、環境保護和航線開發等方面。以這種非主權敏感利益為主的合作,有助于加大各方在保護北極、利用北極等方面的和平發展意識,進而沖淡北極地緣政治沖突風險。
其次,在核平衡的條件下,沖突和對抗顯然不符合美俄等北極主要“玩家”的戰略利益。未來在美俄“二元結構”模式下,俄羅斯同美國及其盟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仍將以軍事威懾為主。也就是說,在北極這樣的美俄家門口直接發生戰爭的條件還不具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等域外國家的合作共贏理念正在引導北極問題向著更加有利于和平發展的方向發展。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中國提出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動有關各方更好地參與北極治理,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和促進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為避免北極陷入地緣政治爭奪的泥淖,世界各國應共同遵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讓這塊清潔之地,讓這一全人類的共同遺產,真正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之地。▲
(作者是大連海事大學極地海事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