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燕婷
(徐州市漢橋小學)
散文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基本的文本體式,其教學內容的確定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青睞。那么,在眾多的散文篇目中,回憶性散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散文體式,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即該如何確定這類散文的教學內容,或者說忽視了這類特殊的散文體式的特點,把回憶性散文當作一般的散文去教了。可想而知,必然就失去了這類特殊散文體式的其內在教學價值。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教師面對一篇回憶性散文,該如何確定其教學內容呢?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作為語文教學的指導綱領,其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即所有的語文教學首先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最新修訂的《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具有如下闡釋: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這段話的表述中,我們可以能看出,閱讀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石。那么,回憶性散文在小學教材中出現的篇目并不是很多,教師在執教此類文本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讀《課程標準》,把《課程標準》中的精神領悟透徹,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在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時才不會劍走偏鋒。
那么,如何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回憶性散文的教學內容呢?這就需要一線教師認識到,首先要還原回憶性散文這類文體,不能脫離閱讀教學這一大類。閱讀教學簡言之,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鑒賞作品能力,從而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故言之,回憶性散文首先也必須先把它當作一般的閱讀教學去教,這樣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學情”,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學習情況。陳隆升博士在其博士論文《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基于學情分析的視角中》,關于學情,他提出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到“學習起點”、“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這三個概念也就涵蓋了教師如何把握“學情”的整個過程。即教師要在教學之前確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去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以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關注課后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為下一次教學做鋪墊。由此可見,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必須關注到學情。
那么,在回憶性散文教學中,教師如何依據學情去確定教學內容呢?下面就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桂花雨》為例,作一闡釋。
《桂花雨》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對學情的把握至關重要。作為四年級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散文閱讀方法,而且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告訴我們,在執教這課時,與其逐字逐句繁瑣分析,不如把如何引導孩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來的更合適。也就是說,教師要去教學生不會的,而不是去教學生已會的。即“教什么”、“怎么教”要依據“學什么”、“該怎樣學”。教師只有具備這種思想,才不會脫離學情,才能把握好學情,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課程的生成資源,合理而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
所謂的“文本體式”不僅指散文這一類的文本體式,還指回憶性散文這一小類的文本體式,更是包括某個特定文本的體式。以《桂花雨》為例,這篇文章首先是屬于散文這一大類的文本體式,那么,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就要依據散文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孩子學習,把培養孩子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作為重點。其次,還要關注到回憶性散文這小類的文體上,回憶性散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教會學生閱讀此類文體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只是針對這一小類文體而言的,是不同于散文這一大類文體的。最后,在眾多的回憶性散文中,把握住某一篇的文本特性至關重要。像《桂花雨》這篇文章中,因為其作者獨特,作者生活環境獨特,從而早就她的文章獨特。那么,教師在執教時,就必須關注到單個文本的特定樣式了,不同的文章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實現語文有效教學的真諦。
教材的編者,在選擇某一篇文章作為學生學習的載體時,必然是有所依據的。既然編者選擇某篇文章并不是隨性而選之,把這篇文章放在哪個位置也不是隨意而放之。那么,教師在執教某篇文章時,就有必要研究和揣摩編者的意圖了。以《桂花雨》為例,這篇文章出現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四上第三單元,而且是作為第三單元最后一篇文章出現的。縱觀本單元,都是描寫自然風光的,而《桂花雨》作為本單元的壓軸之作,其地位不言而喻。那我們就要思考了,為何在描寫自然風光這一單元把《桂花雨》編入其中?其實,經過分析不難發現,在散文中,即便是寫景散文中,都有這樣一個共性,即“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作者在描繪任何一處景物時,必然是包含著感情的,《桂花雨》這課也不例外。相信這也是編者把它放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
作者琦君,本名潘希真,是臺灣現代女作家。而這位女作家的家鄉確是在浙江。作為江南女子,溫婉的性格,細膩的情感,都體現在了這篇回憶性散文中。除此之外,文章當中的出現的母親角色,通過研究發現,琦君的母親是一位溫柔善良,卻又具有很強的隱忍力的一個典型的傳統婦女形象,她在經歷了丈夫的背叛之后,仍然堅強的生活,這也是最能觸動琦君的地方吧。所以,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一定要關注到作者的生平,一定要根據她的生平和經歷,以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去探尋作者的語言風格。只有教者讀懂了,才能引導學生去讀懂文本,才能領略不同作家的語言風采。
總之,對于回憶性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除了要依據課程標準、學情之外,還要照顧到單個文本的特定樣式,更要關注到作者的生平經歷,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去了解作者、解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