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麗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 401120)
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超越2017年的795萬,高校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根據人社部的畢業生數據,如果加上中職畢業生和17年尚未就業的學生數量,今年待就業的加在一起約有驚人的1500萬,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
1.2.1 家庭因素
畢業生受家庭因素和傳統就業觀念影響,認為公務員才是就業的唯一出路,對除公務員外的其他崗位不予考慮,對就業地點沒有理性的認識,往往偏向于選擇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一二線城市,而由于公務員崗位招考時的崗位數、競爭力度等影響,大部分畢業生與報考崗位失之交臂,又不愿“屈就”,造成畢業就失業的現象。
1.2.2 個人因素
畢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具體的擇業觀念和供需關系上,存在著盲目自信和錯位。大學生精英意識較強,對崗位和薪資的期望較高[2],對好單位、大城市趨之若鶩,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基層單位不愿屈就,一邊嚷著就業困難,一邊卻又有業不就,寧可不就業也不降低就業標準,導致畢業后一年二年還在繼續找工作。
縱觀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可以發現:有的大學生對自身的未來始終迷茫或者期望過高,到離校那天還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因此為了讓大學生對自身的未來做到清晰的規劃,需要提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自青春期以致退休,對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以及社會等目標所做的妥善安排與計劃,用來追求理想人生的方法。主要有突破障礙,開發潛能和自我實現的目的。
2.2.1.自我探索
在引導同學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以興趣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自我探索,促使學生的自我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找到同學感興趣的事物,這個事物是內心動力和快樂的源泉,是無論能力高低,也無論外界評價如何,依舊樂此不疲的堅持。對于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的同學,可以通過興趣探索練習和標準化測試等多種形式幫助同學對其興趣進行探索和分類,使用“霍蘭德職業索引”等工具來對職業進行考察,評估其與個人職業興趣的匹配程度。
性格探索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性格與職業的最佳匹配使同學們成為更有效的工作者,對于性格,可以通過“討論與觀察”、“看圖說話”、“假設問題”、“他人眼中的自己”等方法進行探索。
從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正式劃入高等院校的教學計劃。但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時發現,各類院校或機構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針對的是在校本科生,而研究生群體常常被忽略[3]。研究生群體本身對職業生涯規劃也不夠清晰,有不少研究生,自本科開始就定下考研目標,所學課程也與考研相關,在本科時期就沒有對自己未來有過明確的計劃,直到研究生畢業年級,才發現,終究要工作,此時才開始對未來進行打算,但因為和畢業論文等相關準備時間沖突,導致無法找尋自身感興趣的職業,以至于隨大流,未結合自身的興趣、性格等,無法做到人崗匹配,探尋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6級法律(法學)專業自入校以來,就對該專業同學進行了就業引導,充分挖掘專業同學的興趣點,結合同學的性格,引導他們思考研究生生涯帶給他們的意義及畢業后就業方向。
2.2.2 探索工作世界
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隨著個人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新的觀念、新的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同學們對自我進行初步探索后,鼓勵他們在假期到自己感興趣的崗位上去進行實習,學院為該專業同學提供了行政部門、法院、檢察院或者律所等實習單位,也鼓勵同學自行尋找感興趣的工作進行嘗試。
經過實習后的同學,普遍對自身的能力、就業意向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不少同學在進入公務員系統后,發現自己的性格并不適合做公務員,而有的同學本來對律所非常感興趣,但經過實習以后發現,并不能很好的適應律師的角色。短暫的探索工作崗位,可以幫助同學調整自身的發展規劃,為自己感興趣的崗位補充相關技能和知識,夯實就業基礎。
由于2016級法律(法學)專業自進校以后,就經歷了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提升自身技能等職業生涯規劃方法,專業同學有著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對自身的定位也較為準確,在不斷嘗試后,對職業生涯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劃。因此,2016級法律(法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良好,初次就業率89.29%,年底就業率92.98%,具體數據如下:
可見:自進校起有意識引導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運用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提升自我能力等方法,提前謀劃,明確自己的就業意向,有助于學生就業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