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471000)張玉冰
此次研究為了探討重癥監護室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的原因和對應的護理對策,我們對過去的一年中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出現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護理策略。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重癥監護室出現感染的16名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9人,女性7人,年齡22~75歲,平均(45.66±1.57)歲。患者在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的時間是2~7d,平均(4.02±1.04)d。
1.2 方法 分析整理本組患者治療期間的各項臨床資料,如相關的臨床診斷資料、各種檢測結果和侵入性治療情況[1]。上述各項資料統計工作均由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人員共同實行,從而確保各項工作統計的準確性。院內感染診斷標準主要按照衛生部辦法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患者無明確的潛伏期感染,入院以后48h內出現,患者有明確的潛伏期感染,入院時正常潛伏期過去之后出現的感染也可以被認定為醫院感染[2]。
本組的感染患者內存在3名消化系統感染患者、4人出現了泌尿系統感染、5人為呼吸系統感染,其他感染5人。造成感染的因素比較的復雜,廣譜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和病房環境都是造成院內感染的相關性因素。
3.1 重癥監護室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 結合此次16名感染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可知,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有:①抗生素的運用。由于重癥監護病房的患者大多需要長時間住院治療,加之住院期間免疫力低下,因此大多數會經常性的使用抗生素,極易造成患者出現菌群失調的狀況,從而導致院內感染概率的增加。②侵入性操作。大多數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都需要實行侵入型治療,如運用呼吸機開展輔助護理、運用導尿管導尿、胃腸減壓等,如果護理人員沒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流程進行操作或消毒,都會造成患者出現院內感染。③環境因素。重癥監護病房空氣質量較差,濕度、溫度相對較高,如果沒有有效地控制室內的細菌量,將極易增加患者出現感染的幾率。④醫護人員的感染意識和執行消毒隔離的情況。工作人員手部是院內感染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僅可以傳播病原,還是病原的儲藏地。若護理工作人員的無菌觀念不夠強,搶救患者時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都會對患者的繼發感染埋下了隱患。
3.2 護理措施 ①嚴格遵醫囑為患者使用廣譜抗生素,定時對患者的引流物及排泄物的量、顏色、性質、氣味等進行觀察,并且及時留取標本送檢實行細菌圖片,開展細菌培養以及藥敏實驗。并且要將化驗報告及時送給主治醫生。針對住院時間較長,且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實行重點護理干預。②在對患者實行侵入性操作時,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切實掌握有創檢測指征,盡可能減少損傷患者的組織。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接觸的前后時間內要嚴格按照有關程序進行洗手。護理人員必須每周對普通導尿管進行一次更換,每兩周對胃管進行一次更換,每月要對中心靜脈置管進行一次更換。同時還要認真注意觀察各種侵入性引流管,如硬膜外引流管以及胸腔引流管等的穿刺位置有無出現痛、紅、腫以及引流管脫位的狀況,一旦出現類似以上描述情況或是發現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高熱反應必須及時向醫生報告,及時對癥處理。③為了確保病房內空氣的流通,要在病房中使用空氣凈化器,定時對病房實行通風換氣,每天3次,一次半小時。并且控制室內濕度為50%~60%,控制病房溫度在22℃~24℃,每天都要對室內環境開展切實有效的消毒。此外,醫院要對重癥監護室的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構建院內感染管理小組,制定且嚴格執行各項醫院管理措施。定期培訓并考核醫護人員的院內感染知識和消毒隔離知識,使得每個醫護人員都可以認識到院內感染管理工作質量對患者康復速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室內引發院內感染的因素很多,進一步加強重癥監護室病房環境管理,健全院內感染管理制度,在實行侵入性操作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合理的為重癥監護室患者使用抗生素藥物和有效的護理是預防重癥監護室病房感染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