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國
(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水稻產量不僅關系農民切身利益,還和整個農業發展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技術,注重加強水稻田間管理,科學有效防治病蟲害,這樣才能充分利于水稻實現高產。基于此,有必要針對水稻種植展開探討與分析,通過先進的種植技術促進水稻良好的豐收。
(1)選種。種植人員本身需具備經驗,這樣才能實現有效選種。水稻品種選擇過程中,應符合當地氣候且滿足當地地質條件。選擇優良特性品種類型,水稻就會正常生長,實現良好發育且能高質高產。
(2)種子處理。選種工作完成,應對水稻種子予以一定處理,優先選擇那些沒有病蟲害且顆粒較為飽滿的類型。若陽光比較充足,應趁著此種天氣進行曬種,這樣能利于種子吸水。曬種工作一經完成,還應對種子予以殺菌,并予以科學有效處理。此過程需通過專門殺毒液進行,力求完全浸泡種子,這樣才能充分殺死病菌,有利于種子萌發。
(3)處理苗床。苗床放置過程中,一般需要呈東西向。在具體寬度方面,需充分結合上面薄膜寬度,然后才能進行確定。在不同苗床之間,相關人員應注意開挖水溝,用于進行排水,通常大約30cm,就薄膜的作用而言,能實現密封保溫。
(4)播種。一旦氣溫高于7℃這一數值,同時地溫高于8℃,我們就能播種水稻。通常在4月份左右,屬于最佳播種時間段。在4月中旬左右時間,才能完成播種。同時要注意,一般需要通過營養細土等,完全覆蓋住種子,盡量保證實現覆蓋嚴密。
(5)建立輪耕制度。水稻種植具體開展過程中,應留有20cm左右厚度,作為耕層使用。通常情況下,為實現相對科學的輪耕制度,在旱整平階段,應合理控制稻池地面高差,盡量使其小于3.5cm。在澆灌完水稻以后的時間段,應通過大家的努力排完溝內的積水。若處于秋季,應注重加強平整土地且填平洼地,讓稻田邊緣區域能保持平齊,使田面盡量保持干凈。
(6)插秧要求。對水稻秧苗而言,在進行插秧過程中,應力求秧苗勻齊,對插好的秧苗,應及時進行澆水。在進行插秧階段,合理控制水稻秧苗深度,一般約1.5cm,力求不會出現飄苗,實現秧苗行間距離。不同穴中的苗數,也應盡量保持較為勻稱,通常應維持在三四棵苗,秧苗若已插完,應盡量做到保持平整。
(7)施肥原則。有機肥應配合化肥使用,實際進行施肥過程中,需避免施于土壤,對水稻葉面等相關部位,應予以相應施肥。深層施肥開展過程中,應和淺層施肥進行有機結合。
避免一味通過藥物進行防治,這樣能防止出現農田污染,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為有效防治病蟲害,應采取物理措施,盡管部分人員比較倡導化學防治,若利用此種措施,相對來說見效會更快,然而此方法非常不利于水稻發育,因此,應降低使用化學防治頻率。
水稻易發的病害有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3種,同時其他病害有稻曲病、惡苗病、霜霉病等。這些病害一旦爆發易產生流行性,引起極大范圍內的災害。因此,為實現科學有效的防治,應注意水稻的葉穗,水稻一旦開始產生病斑,應選擇可濕性粉劑,規格為100g,然后兌水進行混合,及時進行噴霧防治。然后通過硫磺唑藥物,規格為50%,進行科學有效的噴灑。通常來說每隔7d,需要進行噴灑1次。每667m2區域,藥物劑量需要達到200~250毫升。
在水稻種植階段,稻飛虱和二化螟比較普遍,稻飛虱較難防治。稻飛虱不僅體型較小,而且遷飛性較強同時稻飛虱不同于其他蟲害,能夠隨著風雨等天氣的變化,自動進行遷徙。為防治蟲害,一方面應選擇優質品種,另一方面應進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按照稻飛虱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合適時機,適量用藥噴灑。
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探討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采取何種先進技術,怎樣科學有效防治病蟲害,并提出自己的相應看法。鑒于水稻對我國整個農業的重要性,加強水稻先進種植技術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從事種植的農民也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意識,同時還應不斷學習相應技術,這樣才能有利于水稻的播種與豐收。
[1]孫朝達.淺析水稻的種植管理與病蟲害防治[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6):34-34.
[2]王景旭,齊振宏,楊凡等.農戶對水稻主要技術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0,(10):32-36.
[3]岳成菊.水稻種植技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科學種養,2015,(7):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