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玉米在化工、醫藥、食品等多種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在未來有更大的發展需求和前景,因此,對玉米高產種植的研究也愈發重視,而病蟲害一直在制約著玉米產量,該如何針對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及特點,在整個玉米種植環節都能科學、有效的進行病蟲害防治呢,現技術分析如下。
(1)危害。玉米大斑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較為嚴重,可導致玉米減少達到20%~50%以上。大斑病也叫枯葉病,最開始發病會在玉米拔節前后,由玉米的老葉逐漸向新葉發展,病情嚴重時會導致整個葉片甚至整棵植株都出現連續的大斑,病斑相互連接成片,導致玉米枯萎致死。此外,當玉米地里施肥方式不當時,若氮肥使用過量而有機肥料的補充不夠充足時,也會導致玉米大斑病的發生。
(2)防治方法。首先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在玉米種植時合理布置植株種植間距、降低玉米田地的濕度、種子可選擇抗病的品種,調整玉米田地里有機肥料和氮肥的合理比例,并做好種植地的中耕除草。其次,要及時處理已帶病的秸稈,清除病源菌,在玉米的生長期噴灑真菌性殺菌劑進行防治。
(1)危害。玉米絲黑穗病會發生在玉米生長期的任何階段,嚴重發病時會導致玉米減產70%左右,大幅降低玉米的產量。玉米絲穗病的早期癥狀是玉米幼苗僵化,導致生長緩慢或基本停止,葉面變厚,植株上部分的葉片表面會出現黃色條斑。在玉米結穗期間玉米絲黑穗病癥狀更為典型,發病的玉米穗會變成一個黑色的粉包,侵害雄蕊的花器致其變形,從而無法產生雄蕊。其發病的主要機理是因為農戶在種植地施用過量的氮肥,或是比較干旱且一直又處于持續高溫狀態。其傳播母體黑粉菌生存能力非常強,只要有殘留的腐殖物,在來年合適的溫度下就會重新發育下來,并隨著雨水的流動進行大范圍的傳播。
(2)防治方法。首先,要選擇抗病性較強的玉米品種,培養具有抗病性能的植株,玉米品種的抗病性對發生玉米絲黑穗病的影響較大,并在種植前對種子進行除菌處理,從根源上有效的杜絕病害的發生。其次,在使用有機肥料時要確保肥料中沒有相應的菌落,并盡量減少地塊連作。最后,播種前要對玉米種子進行5~7d的充分日曬,以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并用殺菌劑對種子進行消毒,以起到預防作用,及時處理已發病的植株及秸稈,杜絕擴散和傳播。
玉米螟又叫玉米鉆心蟲,主要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也能為害棉花甘蔗、大麻、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蔗豆類等作物,屬于世界性害蟲。形態為褐色,雄蛾體長13~14mm,翅展22~28mm,體背黃褐色,前翅內橫線為黃褐色波狀紋,外橫線暗褐色,呈鋸齒狀紋。雌蛾體長約14~15mm,翅展28~34mm,體鮮黃色,各條線紋紅褐色。
(1)氣候條件。玉米螟喜中濕,高溫干燥是其發生的限制因素。年平均氣溫越高,年發生代數越多。
(2)品種抗蟲性。不同玉米品種有不同的抗螟性,其受害程度不同。
(3)栽培管理技術。栽培管理技術直接影響作物的生育期和生長勢,而玉米螟雌蛾喜歡在播種早、水肥足、的植株上產卵。
(1)在對玉米螟防治時可以對玉米秸稈用白僵菌粉進行粉噴,在玉米大喇叭口時使用顆粒劑進行投心處理。也可以在田地里投放蜂點,利用赤眼蜂進生物防治。還可以在冬季時對玉米螟進行消滅活動,以減少第二年玉米螟的危害數量。
(3)合理密植,根據種植季節、品種、高矮、生育期長短而定,畝植3000~3500株。加強肥水管理,增施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過多貪青招蟲。
(3)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蟲絕大多數在玉米稈和穗軸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化蛹 。4月底以前應把玉米稈、穗軸作為燃料燒完,或作飼料加式粉碎完畢,并應清除蒼耳等雜草越冬寄主,可減少越冬蟲□基數。
保證玉米的栽培質量,提高我國玉米的種植產量,我們需要不斷地推廣玉米的栽培技術,使廣大玉米栽培者掌握一定的技術,實現玉米栽培的現代化,還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提高種田的經濟收益,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
[1]趙巍.玉米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防治[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 (6):78-78.
[2]段進明, 郭宗虎.玉米種植中常見病蟲害的防治[J]. 中國農業信息, 2014, (19):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