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娥姣
(寧夏回族自治區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總站,寧夏 銀川 712100)
目前,我國林業病蟲害的種類高達8000多種,2013年國家林業局公告發布了松材線蟲、美國白蛾在內的14種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和落葉松球蚜、葡萄根瘤蚜在內的125種全國林業危險性有害生物名單,這些有害生物對生態建設、林業產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損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其中無公害防治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僅可以降低化學藥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影響,還可以對病蟲有長期抑制作用,因此能夠保證林業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林業病蟲無公害防治就是指將林業培育技術作為主要的基礎措施,以生物平衡控制為核心、經濟效益為保障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采用這種方法既可以有效開展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又能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維護生態平衡發展,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對無公害病蟲防治技術的大力推廣,可促使綠色食品增產,增加林業作物收入,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自1950年起,我國開展大面積的人工林造林,人工林面積大幅增長。目前我國現有森林面積13370萬hm2,其中天然林8725萬hm2,占森林面積的65%,人工林4645萬hm2,占森林面積的35%。隨著森林覆蓋率日趨升高,我國林業病蟲害發生面積也相應增加,特別是人工林、經濟林病蟲害對林業發展造成一定經濟損失。通常人工林屬于單一林分結構,和天然林相比并不具備整體的森林系統,林內生物物種也難以建立起穩定生態,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病蟲害發生,容易在短時間內爆發和造成大面積的危害。
我國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長久以來依賴化學藥劑,雖然短時間滅蟲顯著,但是長期使用后病蟲抗藥性和耐藥性增強,破壞森林生態環境。
進行種苗培育時,研究選育抗性樹種,保障樹種的成活率和抗病蟲害能力對防御和治理林業病蟲害有積極意義。加強抗性樹種的選育工作,研究培養抗蟲害能力強、環境適應性強和抗逆性強的樹種,增強樹種抗蟲害能力。造林時可以適當采用“穿插種植”的形式,把不同的樹種混在一起栽植,有效提高人工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降低某一種病蟲害爆發造成的損失。
林業病蟲害的防御和治理,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結合選地地形和土壤的特性來選取合適合的樹種,盡可能選擇長勢尚佳、缺少病蟲害且抵御效果較好的樹種來栽植,提升樹種抗病蟲害能力,更好地保障樹種的成活率。要通過封山的方式來育林,保障森林生態的穩態,引入適合的生物來增強生物多樣性,構建平衡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強生態系統對病蟲害的抵御和控制效果,減少病蟲害出現的條件。加大對林木的管護工作,采用系統科學的管理方式,避免對人工林濫砍濫伐,減少人力因素造成的損害,同時定時進行撫育和除草,收集銷毀病蟲危害的枝條、果實等,消除病原,防止病原擴散。
全面提高林業病蟲害監測預警覆蓋率,確保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基層護林員要嚴格按照崗位制度開展林業病蟲害發生測報工作,落實巡查并報告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的職責,掌握林區的氣候、土壤等數據,做好監測預報。林業主管部門要積極與氣象監測站進行長期合作,獲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訊息,對病蟲害發生發展做出趨勢預報,有針對性的開展病蟲害的預防工作。
近年來隨著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和全國綠化造林工作的開展,國外引種、省際間調運苗木越來越頻繁,也帶來諸如外來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播蔓延的安全隱患,因此要加強林業植物檢疫工作,
避免新的有害生物傳入。
綜上所述,在林業中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要從生態學入手進行考慮,對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大力推廣,減少或不使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的天敵進行保護,這樣就可以提高林業系統自身抗蟲能力,平衡整個生態系統,進而促進我國林業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1]國家林業局2103年第4號公告[Z].國家林業局,2013.
[2]龔云華,黃國成,陳秀東.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2, (1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