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琴
(皋蘭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皋蘭 730200)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十九大報告就新時代三農問題提出諸多新要求,為未來一段時間三農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同時也為探索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提供政策導向。
(1)農民老齡化嚴重,職業農民稀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適齡農村勞動人口大多選擇城市工作與生活。留守農村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受到年齡以及專業知識等限制,導致農民老齡化嚴重以及農業生產效率較低,這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小農經營模式靈活性欠佳,農業經營效率水平低下。在小農經營模式下,農民往往關注眼前收益,盲目追逐當前熱銷農產品,缺乏對農產品市場以及需求的整體把控,導致最終收益下降或者轉營失敗,由于農業信息不對稱性導致小農經營模式缺乏靈活性,農業經營效率低下。
(3)農業生產過程科技含量較低,缺乏競爭力。近年來,農業生產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不錯成績,但是在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仍然處于較低層次,受制于當地自然環境,實現自動化和機械化具有較高難度,導致整個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影響產品的推廣以及農業收入的增加。
(4)缺乏市場營銷策略,農業品牌影響力有限。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擴大農村需求,優化農業結構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著力點。但目前由于缺乏專業農業推廣人才,而傳統的農業生產者缺乏市場營銷思維,對農業市場信息缺乏敏感度,使得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業品牌效應微弱,嚴重影響農產品市場的拓展。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目前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助推新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從以下維度對發展新思路進行探討:
(1)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以及循環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正是對落后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建,這主要體現在發展農村經濟應該與生態保護統一起來,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下,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對農作物過度用藥,導致不少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因此在新時期,必須加強對原始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得已隨意開發自然資源,對部分重度污染區采取積極的根治措施,恢復生態環境,同時積極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對生態環境特別是農田的危害,使農田持續、可循環的利用,提升農產品安全性。
(2)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產業結構單一、職業農民缺乏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時代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壯大農產品加工業。首先,農業生產應該面向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業生產應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因此農業生產應該立足于有效的市場需求,結合本地區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加工業,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其次,通過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鏈的延伸,龍頭企業在農業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既有助于將本地農業勞動力進行有機整合,使其向職業農民轉變,同時又向農民傳遞最新市場信息,使其合理安排生產,增強經營的靈活性,助推本地區農業產業的結構化升級。最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并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新時代農業發展主要依托于科技創新實現,對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才能實現開創可持續綠色的農業發展模式。由傳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才能夠更加深入地與物流、倉儲以及科研等企業進行合作,延伸產業鏈的同時拓展農業產品和服務的增值空間。
(3)借助“互聯網+”,構建完善農業營銷服務體系。在“互聯網+”帶動下,農村電商發展迅速,得益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消費需求進一步被釋放,農業生產與流通迎來新變革。首先,引進和培養新型農民,為農業互聯網創業提供支持。繼續發展農業創客空間等平臺,為農民創業提供平臺,加大培訓力度,以互聯網思維引導廣大農民學習最新農業科技以及市場營銷知識,為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基于大數據,以需求為導向全面落實供給側改革。消費升級是農業發展必須正視的趨勢之一,企業應該依托大數據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變化,合理安排生產規劃,同時對客戶反映的各項問題進行專人管理,形成順暢產品服務反饋機制,提升農業品牌價值,增強用戶體驗。
在“互聯網+”以及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業發展經濟模式的轉變必須直面現有問題,只有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延伸產業鏈以及構建完善的產品服務體系,才能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增強農業經濟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