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兵
(湖南省南縣茅草街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湖南 南縣 413209)
水稻原產于我國,是國人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就開始種植水稻,而今全世界有一半人口都以水稻種植后得到的大米為食,其屬于直接經濟作物。中國水稻的播種面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產量占據50%以上,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優化水稻種植效益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水稻種植現狀主要是以矮稈水稻和雜交水稻為主,采用旱育秧方式來改進水稻性能,提升水稻產量。在農戶近年來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很多可以生產多季稻的地區逐漸開始種植雙季稻或單季稻,輔以其他經濟類作物的生產,直接導致了農耕地的單位面積水稻種植效益產出減少,加之農戶自身科學種植技術水平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稻的單位畝產產出量,致使單位畝產的整體種植效益提升有限。在水稻栽培全程中如能推及精細化耕種,
結合農業機械化設備的應用,水稻的種植效益將會有顯著提高。
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緊缺,持續提高作物單產,同時高效利用有限的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水稻的種植產量與種植效益的提升也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做好效益提升的首要工作就在于提高水稻栽培技術,水稻栽培技術的提升重點在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水稻的生長周期規律展開針對性的種植計劃。
民諺說:“秧好一半禾”,意在說明水稻秧苗健壯是增產的基礎,與禾苗的培育同等重要。水稻的生長非常快,從種子到抽出幼芽的兩三天時間內要重點關注適宜氣溫的營造,幼苗發芽最低溫度是10~12℃,最適28~32℃,應宣傳指導農戶在科學合理的溫度下進行育苗工作。
培育多蘗壯秧需要考慮兩個因素,首先是播種時間的選擇,如果是種植雙季稻,需要考慮全年光照等情況,確保兩個季節的種植自然過渡又不影響到水稻的完整生長周期,以免發生勞而無功事倍功半的情況。其次是在育秧的過程中,要有科學的數據規劃,根據土地不同肥力水平確定栽培密度,一般肥力田塊采用(8+3)*4的種植規格,每畝栽培2.7萬叢左右,高肥力田塊栽培密度可達3.3萬叢,貧瘠田塊以2.5萬叢為宜;單叢的兜數也因因地制宜,過疏浪費肥力水稻單位畝產產出量不飽滿,過密則秧株發育不良同樣不利于水稻畝產種植效益的提升;要在多蘗壯秧的培育階段就以穗大粒多、粒大為目標,達成優質、高產的目的。
在秧苗進入成長期,需要時時查看生長情況,提早拔除雜草、預防蟲害為宜,其中蟲害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的指導下,主要的防治方式為施打農藥,針對主要蟲害如稻瘟病、稻飛虱等做重點防范,在水稻生長的不同周期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重點施用農藥,從而確保水稻穗株的穩健生長。
提升水稻栽培技術能夠提高水稻種植的質量,為水稻的高產做了前期性的技術積累和優質農力資本的儲蓄,在圍繞高質、高產的水稻種植效益的目標下,提高水稻種植效益還需要從優化選品和精細化田間作業管理著手。
目前水稻選品上,普遍存在的情況是農戶一般依據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來選擇水稻品種,由于缺乏廣泛的水稻種植專業知識及多品種的實踐操作,不敢“嘗新”,往往都是同一地區多年多戶都普遍選擇同一水稻品種,既不利于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及時更新,也易造成一旦出現病蟲害即大面積傳染的風險,因此當地農業科技人員可以根據本地土壤、氣候、水文等客觀條件給予農戶選品指導,降低育種階段的盲目性。
水稻的生長周期一般為110~130天,需要歷經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和成熟期三個階段,應根據三階段不同生長需求開展精細化的田間作業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單位畝產種植效益。
在營養生長期,主要目標在促進分粟和爭取多穗,在花粉形成的生殖生長期,主要以壯稈大穗為目標,進入抽穗至成熟期,則以粒多、粒滿為目標,因時所需制定施肥壯秧壯穗計劃。
在第一階段中,底肥的肥量要足,肥料到位,以綜合性化肥為主,整田前一次性施入,從而使得肥、土、水相互交融,促進肥料的有效吸收,減少物理性浪費。在第二道追肥時,以氮素化肥為主,用量不宜過多,但要注意禾苗生長對肥料的需求,營養生長期,最好在插秧后的10~15天內施入,生殖生長期,則宜相對較多一些肥量施入鞏固禾苗生長,長穗長粒成熟期,最好在抽穗前一周內施入,施肥量可適當減少,保持住基本肥力供應即可,促使穗稻結果穗滿、粒多、粒大。四個不同時期的施肥原則還應以根據當地實際的土壤和水稻品種而異,土壤肥則施肥少,土質瘦則施肥多,總體按照田塊肥力適中的原則即可。
水稻種植是一個系統性閉環,每一環節都決定著下一環節的直接收益,提高水稻種植效益,重點在栽培技術的科學有效應用,也在細化了的環節管理。注重每一個環節的最大值產出,總體上就能達到更大化的種植效益產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環節理應也重視起來。
種稻之前,必須先確保稻田土壤翻整及時,過早土壤又會返回結塊,過晚土質來不及疏水通透泡養不到位。在早期的整地環節,農戶一般采用獸力和犁具犁田,土壤經過粗耕、細耕和蓋平三階段基本已經松軟到位,如今基本已告別人工方式,采用了機器整地,則更應把控好時間節奏,讓土壤的各方面性能更好達到發揮。
插秧的過程要注重插秧日的氣候因素,確保秧苗的存活率。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則不適宜插秧,否則秧苗會被打壞,農田單位面積畝產植叢不足影響效益產出,重新補秧又不利于同一田塊的秧苗培育管理,不能讓每一株禾苗達到最佳收割周期,也會間接影響到效益產出,因此應盡量選擇在天氣晴好的時日盡快把整一片區的插秧移栽完成到位。
水稻的生長對土壤肥力的需求一直很旺盛,這一過程也需要水的及時灌排到位,根據禾苗生長的不同周期,對水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也需根據水稻生長的三個周期在插秧后、幼穗長成時、抽穗開花期加大水分灌溉,平時注重曬田,確保秧苗落根扎實,穗漿飽滿,從而長成根莖壯實的禾株,結出穗大粒多粒大的果實。
當稻穗金黃飽滿、沉甸有力時,可以開始收割了,此時稻穗與稻莖皆完好無損,及時收割能預防意外造成無謂浪費,避免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收割及時能保證稻穗的最大化收成,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種植效益產出,應重視把好最好一道關卡,為一整年的辛勤勞動劃下喜悅的樂章。
水稻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戶安居樂業的重要物質保障,在農業快速發展的當下,在美麗新農村的闊步邁進中,不斷提高水稻栽培技術和種植效益,與鄉村振興的戰略推進相得益彰,各自交相輝映,最終作用于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李少林.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2(31):274.
[2]薛亞光.水稻高產與養分高效利用栽培技術及其生理基礎的研究[D].揚州大學,2013.
[3]馬云.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