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桂元,段小芳
(邵陽學院城鄉建設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近些年來,陸上以及海上的油氣勘測都面臨更加復雜的地址條件,而三維地震數據體技術的發展則讓這些地下的地貌狀態能有效地展現出來,大大降低了勘測難度,有專家指出:一般情況下,沉積的體系都有寬度會大于厚度這一特點,并且在特定的碳酸鹽巖的環境中,沉積體系在平面上的整體分布范圍也會大于垂直方向上的范圍。由此就讓一門新的學科進入大眾視野:地震地貌學,它是在原有的地震資料以及現代、古代已經露出的相似體中進行一個相互之間的反饋而解釋整個地質沉積過程的學科,它的出現可以有效地幫助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得以有新的突破。
以二維地震測線為主的層序地震學是在地震反射的一種觀察基礎上來對層序的地層進行研究,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對不同的地震反射進行一種組合或者形成一個沉積的序列,并通過各種不一樣的反射同相軸進行表現。后來的地震地貌學就是通過向前進步后的發展成果:以三維的資料形式對地質特征進行勘探。快速地對三維地震資料的主測線以及聯絡測線等來對特殊的一些地質類型進行勘測鑒定以及識別。一般意義上,特殊的地質體是針對局部強振幅以及弱振幅或其他任何特殊形態的地質而言的,它都是具備特殊意義的地質,這些通過振幅的差異直接由一個整體的透明度來反映特殊的地質體,將特殊的地質體的形態進行設置,通過透明度來對這些地質進行觀察。
地震資料中所能體現的特殊地質體都是地震地貌學研究分析過程中的重點關注對象。這些年的總結與觀察中可以概括為關于地震層的解釋追蹤、關于巖層屬性的提取、關于地層切片的屬性等。這些技術分析都將以三維的地震資料它在平面以及空間上的具體特征來進行識別,并且為了能夠更精準的對地震地貌展開研究,關鍵就是要不斷地反復平面到剖面的循環過程,在這樣的循環下,關于如何有效的將平面形態以及剖面形態進行結合就尤為重要。過去都是籠統且單一地將二維的地震剖面中能反映出來的地層構架等信息直接投射到平面上,但三維的地震平面則可以在技術成像過程中讓具體的地質信息更加地精確與細化,從而讓沉積微像的研究更加的準確,也就大幅度提升了對于相關巖層屬性的預測。
地震地貌學的發展年數并不長遠,但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已經廣泛地得到了運用以及推廣,這使得對于地質地貌的勘探研究有了很大的進步。
本世紀初,在美國召開的關于地震地貌學研究會上,有學者就提出了地震地貌學以及地震沉積學的相關概念,這二者實際上的定義以及相關學術研究內容大致相同,地震地質學主要是在三維地震數據的基礎上對地貌形態進行研究,這能夠更有效地作用于平面整體成像,三維的地震結構原理主要應用在關于地震振幅的共生矩陣計算中,它可以進行均一性以及隨機性等的簇分析,在這些具體的研究數據基礎上,就能直接達到關于地震相以及沉積相的定量化解釋的初衷。地震地貌學是在全球物力技術以及研究手段不斷向前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出來以配合相應的巖石特性的一類學科,它現在主要是用高分辨率的一種數據體借助其他的一些資料對高精度的層序地層進行相應的研究。
作為地震學與地質學的一次新型完美結合,地震地貌學的出現使得層序格架下相關的定量地震地貌形態有了一個更好地研究理論基礎,它也能是目標沉積體系更加地清晰化。在這些過程中會有很多其他的相關技術的出現,也會有對于類似層序檢測技術以及屬性形態刻畫技術的不斷優化,為了進一步更好地發展地震地貌學,這些技術還要進一步地得到優惠。
以當前的發展形勢可以認為以后的地震數據解釋將更加地多元化,當前的地震地貌學研究中疊后地震數據還是一種主要的解釋對象,以后要細化對于地震地貌數據的研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方式對地震地貌學進行成像探討。由于地震地貌學仍然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中對于未來他應該加強對于地震一手資料品質以及像素分辨率的要求,也要提升在埋藏較深的地層中對于地質地貌的研究。今后的地震地貌學主要還是在海相與陸相的相關指導背景下對于碎屑巖等沉積了巖石進行演化類研究;也會對源巖類巖石的屬性進行進一步的精準預測和研究,還會對層序性地層學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除此之外,在今后的發展與運用中,地震地貌學更有可能直接參與古氣候、生物、以及海洋等相關學科的研究中,并且會有類似于相關可視化技術等的先進科學技術加入地震地貌學的研究中來讓靜態的地質信息向動態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