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解放軍第152中心醫院(467000)石延輝 韓芳芳 柴振基 阮偉麗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檢查的800例非高危胎兒,孕婦的年齡在21~42歲之間,平均為(28.57±4.27)歲;孕周在20~24周之間,平均為(22.52±1.24)周。排除雙胎妊娠以及存在妊娠高危因素的孕婦。
1.2 方法 所有的胎兒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測,將探頭頻率設定在1.0~5.0MHz之間;在檢查之前向孕婦說明檢查的必要性和意義,指導其采取仰臥位或側臥位;首先實施常規檢查,了解宮腔內胎兒的數量與位置、股骨長、雙頂徑、頭圍以及腹圍等,根據測量結果預測胎兒的體重,評估其發育情況并確定孕育周期;依次對胎兒的頭顱、面頸部、四肢骨骼、胸腔內臟器、腹腔內臟器以及脊柱等進行檢查,排除畸形的情況,注意觀察胎兒是否出現臍帶繞頸的現象;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參數進行調整之后對心臟進行檢查,了解上腹部橫切面、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氣管切面、心房上下腔切面、主動脈弓長軸切面、動脈導管弓長軸切面進行篩查,了解心臟的結構。本組800例胎兒均得到隨訪。
通過分娩后檢查或者引產后尸檢結果證實,800例非高危胎兒中共有先天性心臟病7例,總的心臟畸形發生率為0.88%;產前超聲的診斷率為71.43%;其中5例在產前確診,其中有1例完全性心內膜墊異常、2例房間隔缺損、1例法絡四聯癥以及1例室間隔缺損;另外2例被漏診,漏診的2例為法絡四聯癥與房間隔缺損,漏診的原因主要在于宮腔內羊水量過少、胎兒的體位不正以及孕婦的腹壁厚度過大等。
每年出生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高達10萬~15萬例,最為常見的畸形為房間隔缺損與室間隔缺損[1]。對胎兒進行產前心臟超聲檢查是目前公認的最為快速的篩查方式,在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中對800例非高危胎兒進行研究,發現有7例先天性心臟病,說明非高危胎兒同樣有必要進行產前心臟篩查。
結合醫院近年來對于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的情況來看,需要清晰顯示心臟的五橫三縱切面,認真觀察每個切面的細微結構,及時發現心臟異常。本組中,通過四腔心切面對胸腔結構進行觀察,了解心臟的位置、心尖的指向、心房、心室、房間隔以及卵圓孔、卵圓孔瓣、二尖瓣、三尖瓣等,結合三血管-氣管切面觀察大動脈以及上腔靜脈,同時還增加了上腹部橫切面、雙心室流出道切面以及三個縱切面的篩查。
本組中7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分別為1例完全性心內膜墊缺損、3例房間隔缺損、2例法絡氏四聯癥、1例室間隔缺損。有研究資料報道,胎兒室間隔缺損的產前檢出率大約為50%,微小的室間隔缺損容易被漏診。針對這樣的情況本院在檢查過程中盡可能選擇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室間隔的結構顯示更為清晰,通過彩色血流顯像觀察是否存在過隔血流信號,從而對疾病確診,本組中沒有漏診室間隔缺損病例。發生漏診的2例分別為法絡氏四聯癥與房間隔缺損,而漏診的原因主要在于體位不正、羊水少以及腹壁厚度較大,同時,還與儀器的分辨率、檢查的孕周、醫生的操作技能等因素相關[3]。因此,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于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考慮到胎兒血流動力學與新生兒及兒童存在明顯的區別,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前面順序一一進行檢查和分析,要求能夠熟悉心臟內部以及周圍解剖組織與器官之間的解剖關系,結合臨床經驗進行推理,提高診斷率。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非高危胎兒產前心臟篩查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此外,該技術還具有操作便捷、價格低廉、可重復性強、安全性高等優點,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應當選擇精準的檢查儀器并有具有豐富工作經驗、操作熟練的專業醫生進行篩查,為先天性心臟病胎兒的產前診斷提供相應的保證,降低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出生率,并確保出生之后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降低圍產兒與兒童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