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100039)金敏
《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鑒別經驗》書中記載黃柏歷史,黃柏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檗木”,列為上品。梁代《名醫別錄》云:“生漢中山谷及永昌。”稱為黃檗。《本草經集注》云:“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出東山者,厚而色淺。”《蜀本草圖經》云:“黃檗樹高數丈,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皮黃,其根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今湖北房縣)、商(今陜西商洛)、合(今四川合川)等小川山谷,皮緊,厚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日干。”宋代,《本草圖經》說:“今處處有之,以蜀中者佳。”以上諸家所說,論述了黃柏的產地、分布、生長環境及質量問題,均可認為與現今川黃柏相符[1]。另外從《證類本草》所附“黃檗”與“商州黃檗”圖,亦可認為與現今川黃柏相符,其原植物為黃皮樹與禿葉黃皮樹。而關黃柏,其原植物為黃檗,為后起之藥材,歷代本草無記載,1941年《朝鮮藥局方》和1957年《遼寧藥材》中有記載。《中國藥典》自1963年版至2000年版均將二者列于黃柏項下,為黃柏藥材的兩種不同來源,并做了性狀描述;隨著研究的深入,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I部)開始將“川黃柏”和“關黃柏”分列為兩種藥材,但對其功能主治敘述相同[2]。即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退虛熱等作用,臨床廣泛用于治療濕熱痢疾、泄瀉、黃疸、骨蒸勞熱、皮膚濕疹等病癥。現代研究表明,黃柏具有抗菌、抗滴蟲、治療肝炎、抗潰瘍、抗氧化、抗痛風、抗癌、利尿、降壓、降血糖、免疫調節、促進皮下溢血吸收等多種藥理活性,在醫藥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和開發前景。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主述川、關黃柏有相同的功效和性味,但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進步,二者在成分組成,尤其是含量上還存有差異,進而在藥理、生物活性上有不同的側重。對其在化學、藥理、以及加工上的一些不同也有進一步的認識。
黃柏的化學成分報道最早見于日本學者對日本產黃檗(P.amurense Rupr)研究,從中分離得到小檗堿(berberine)及少量巴馬亭(palmatine),此后各國學者陸續報道了其他的化學成分。黃柏化學成分以生物堿為主,并認為是黃柏的主要藥效成分之一,還見有檸檬苦素、酚酸類、萜類、木脂素類、甾醇及其苷類等。關黃柏與川黃柏的化學成分相比,具有組成相近的特性,但含量差異顯著,生物堿是兩種黃柏的主要成分,但總堿的含量差異顯著,ZHU Shuang-lai等[3]研究報道了川黃柏總堿(小檗堿、藥根堿、巴馬亭、黃柏堿和木蘭花堿)含量質量分數為2.69%~7.93%,而關黃柏總堿含量質量分數為1.20%~2.93%。所含生物堿在結構分類上包括原小檗堿型、阿樸菲型、單萜吲哚型、喹啉型等,尤以小檗堿型最具有代表性。在川黃柏中小檗堿的含量質量分數高達2.05%~7.78%,相對而言其在關黃柏中含量質量分數則為0.45%~1.37%,二者相差約6倍。
黃柏與關黃柏中的脂肪酸成分,從川黃柏和關黃柏中各分離出65種和14種成分,分別鑒定出其中的53種和14種。其中,川黃柏脂肪酸主要含有反亞油酸(16.059%)、亞油酸(14.232%)、油酸(13.354%)、棕櫚酸(7.528%),關黃柏脂肪酸主要含有亞油酸(62.047%)、油酸(6.905%)、亞麻酸(6.283%)、棕櫚酸(2.959%)。同等條件下,川黃柏分離得到的脂肪酸種類較關黃柏多,但二者均主要含有油酸、亞油酸、棕櫚酸;關黃柏中主要含亞油酸,而川黃柏中反亞油酸、亞油酸和油酸三者含量相當,共同組成川黃柏的主要脂肪酸成分[4]。脂肪酸不但提供物質代謝所需的能量,而且具有防止細胞老化、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腦細胞活性、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力及改善思維等廣泛的藥理活性[5],能用于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研究結果表明,關黃柏所含脂肪酸種類單一且含量高,其更適合作為醫藥和保健品的原料藥進行深度開發。
黃柏的加工在《雷公炮炙論》中載有“凡使黃檗皮,削去粗皮”。黃柏、關黃柏的采收加工在《中國藥典》中規定為:“剝取樹皮后,除去粗皮,曬干。”所以黃柏的藥用部位應是除去粗皮的樹皮。所謂粗皮,應是植物木栓形成層以外的落皮層部分,黃柏按照藥典規定藥用的部位應是內樹皮,即木栓形成層及其內側的次生韌皮部。關黃柏粗皮較厚,且按傳統等級要求一直是去除粗皮,所以在市場上關黃柏的藥用部位基本符合藥典的要求;黃柏由于粗皮較薄尤其是枝皮處的粗皮更薄,所以很多地方在剝取樹皮后,未除去粗皮,按照藥典含量測定的方法,分別對兩種黃柏的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及帶粗皮的藥材進行含量測定,比較它們的差異,發現黃柏及關黃柏的粗皮與去粗皮部分的譜圖不完全相同,各組在9min處均有鹽酸小檗堿峰,但粗皮組的色譜圖中在保留時間約4.6min處有一較明顯的吸收峰,而去粗皮組的色譜圖中此處未見明顯峰形。由此可知,粗皮中的成分與合格的飲片部分不盡相同;粗皮中有效成分含量低且粗皮中含有合格飲片中所沒有的成分,粗皮中的不明成分是否有害還有待探討。黃柏、關黃柏外皮有粗糙的木栓層,有時還附著不潔物,栓皮即粗皮部分鹽酸小檗堿含量低,如不除去,調劑時混有粗皮,按處方給付,會影響藥量的準確。
《中國藥典》規定,黃柏和關黃柏的藥材應加工除去粗皮,在國家制定的藥材商品規格中,川黃柏有2個等級;關黃柏為統貨不分等,但無論等級高低都規定應除去粗皮。但有些地方仍有使用未去除粗皮的黃柏和關黃柏的現象,尤其是黃柏的枝皮未去除粗皮的情況較多。為保證藥效及藥典的嚴肅性,保障黃柏藥用的科學合理,我們應嚴格按藥典規定加工。
4.1 用藥習慣使然 關黃柏、黃柏分別為蕓香科植物黃檗、黃皮樹的干燥樹皮,后者習稱川黃柏,曾作為兩種不同的藥材來源均列于黃柏項下,統稱為黃柏。近年研究表明,黃柏、關黃柏在成分組成尤其是在含量上存在差異,因此,2005年版藥典將黃柏、關黃柏單列為兩種藥材,但對其功能主治在敘述上仍然相同。基于這種長期的用藥習慣,使得黃柏、關黃柏混用現象仍然存在。
4.2 外觀性狀及顯微區別不明顯,易造成誤用 二者外觀形狀均為板片狀或淺槽狀;內外表面顏色相近,均為黃棕色、黃色等;斷面均具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味均極苦,嚼之有黏性。此外,兩者的粉末顯微鑒別區別也不明顯:纖維成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或紡錘形,有的呈分枝狀,層紋明顯。
4.3 市場需求量大,資源短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常見于各種中藥方劑。關黃柏主要為野生品種,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其中以吉林和黑龍江產量為主。川黃柏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北、貴州、湖南、重慶,其中四川為主產區,由于龐大市場需求,使得砍伐量連年增加,加之黃柏為多年生的木本藥材,砍伐導致成林面積逐年減少,致使黃柏資源短缺。
中藥飲片調劑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為提高中藥飲片調劑質量,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北京市制定了由金世元為常務編委編寫的,作為中醫藥行政性技術法規和中藥飲片調劑工作的法定依據——《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2011版),全市醫療機構應嚴格執行《調劑規程》的各項要求,執業醫師應當按照《調劑規程》要求書寫處方名稱及相關內容,中藥藥劑人員應當按照《調劑規程》進行調劑。在《調劑規程》中規定:處方寫“黃柏”,調劑應付“黃柏”或“川黃柏”;處方寫“關黃柏”,調劑應付“關黃柏”。
綜上所述,黃柏與關黃柏在成分上存在差異,以關黃柏代替黃柏或兩者混合入藥勢必會影響藥效,應嚴格按《調劑規程》來調劑處方應付,提醒醫療機構應該嚴格控制其質量,為保證安全用藥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