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平
摘要 本文從產地選擇、品種選擇、整地施肥、培育壯苗、大田管理、病蟲防治及適時采收等方面闡述了黃秋葵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黃秋葵高效種植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 黃秋葵;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00-01
黃秋葵含有鐵、鈣、糖類、維生素類和可溶性纖維等多種營養成分,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促進人體消化、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1]。近3年來,通過在巢湖市夏閣鎮獨山村、天河街道望城社區規模種植黃秋葵,初步摸索出了黃秋葵在巢湖市的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1 產地選擇
選擇地勢較高、排灌方便、有潔凈水源、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疏松和前茬不是棉花、樹苗以及未使用過蔬菜上禁用、限用中高毒農藥的田地。
選擇通風向陽、光照充足、耕作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pH值6.0~6.8的壤土或砂壤土。
2 品種選擇
選擇早熟、根系發達、株型中等、莖桿直立粗壯、喜溫暖、耐熱、耐旱、耐濕、產量高、品質好的青綠色莢種黃秋葵。巢湖市宜選擇臺灣五福、美麗五角等品種。
3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耕,力爭耕深達25 cm以上。再經充分曬垡,達到表土松、軟,上虛下實[2]。
在春季整地前,對已深耕的田地,施經過充分腐熟的畜禽糞30 t/hm2、菜籽餅1 500 kg/hm2或三元復合肥750 kg/hm2、有機肥750 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鋪撒于土層表面,然后翻入土中,耙細拌勻,使土、肥充分混合。
在此基礎上,耙平表土,進行開溝做畦。一般要求畦面寬170 cm、畦溝寬30~40 cm、畦溝深20~30 cm。
4 培育壯苗
4.1 配制營養土
選用肥沃菜園土或經過曬垡無污染的干河泥和30%充分腐熟過篩的圈糞或15%腐熟的優質雞糞,苗床土按泥土、腐熟有機肥和細砂6∶3∶1的比例配制,混合均勻,在混合好的營養土,加三元復合肥2 kg/m3。營養土提前1個月以上堆制,播種前將營養土鋪入苗床,厚度10~12 cm。或選購正規廠家生產的育苗基質,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
4.2 浸種催芽
因為黃秋葵種殼較堅硬,所以播前應先浸種24 h,每隔5~6 h清洗換潔凈水(非自來水)1次,取出后放在25~30 ℃下催芽,3~4 d發芽待播。
4.3 科學播種
一般于4月上中旬在陽畦或日光溫室里播種。播種前對苗床澆足底水。按50~55 cm見方開播種穴,一般開播種穴3.30萬~3.75萬穴/hm2。每穴播3~4粒發芽種子,播后覆蓋營養土2 cm厚,1 m2苗床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 g拌細土均勻薄撒于床面上,預防苗期病害。一般5~6 d黃秋葵種子即可發芽出土。也可地膜覆蓋促進黃秋葵種子及早發芽。
4.4 苗期管理
苗齡30~40 d。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定苗,除去過弱、受傷害、多余的種苗,每穴只留2株健壯種苗。定苗后氣溫較低,應中耕培土1~2次,提高地溫,促進幼苗茁壯生長。
黃秋葵幼苗期怕澇忌漬,特別是發芽期若土壤濕度過大,易誘發幼苗立枯病。因此,苗期要做好合理排灌,在保持土壤一定濕度時,注重陰雨天氣及時排水防漬澇。
5 大田管理
5.1 適時中耕
黃秋葵第1朵花開放前適當中耕除草1~2次,以便適度蹲苗,促進根系發育伸展[3]。開花結果后,植株生長加快,每次澆水、追肥后均應中耕。封壟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5.2 剪枝摘葉
黃秋葵以主蔓結果為主,從第4~8節開始節節開花結果,應及時摘除側枝,減少養分損耗。開始采果后,適當摘去基部老葉,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害。
5.3 預防倒伏
雨季要在及時排除漬水的同時,注意植株培土,防止植株倒伏。夏季遇強暴風雨天氣,最好選用1 m左右樹枝插于植株附近,防止倒伏。
5.4 合理追肥
在正常條件下,黃秋葵植株生長旺盛,肥料需求量大,應適時追肥3~4次,保持穩定生長[4]。第1次,在定苗后進行,施尿素120~150 kg/hm2,促進幼苗生長。第2次,當株高40~50 cm時,結合中耕培土,開溝撒施1次,施三元復合肥225~300 kg/hm2,促進植株健壯生長。第3次,在采收第1~2個果后進行,追尿素150 kg/hm2,促進植株保花壯果。第4次,在黃秋葵生長后期,可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以預防植株早衰減產。
5.5 及時排灌
黃秋葵較耐旱,壯苗期視土壤墑情少澆水,開花結果期要注意保持畦面濕潤,一般7~10 d澆透水1次,達到畦面濕潤不存水,促進花芽正常發育和果實生長發育。生長后期視植株生長、土壤墑情酌情澆水。梅雨季節溫度高、雨水多,或遇大暴雨時,易導致漬水爛根,要及時清溝瀝水、排水防澇。
6 病蟲害防治
6.1 防治原則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式,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防治病蟲害原則。
化學用藥應選購國家允許在蔬菜(黃秋葵)上使用的農藥品種,嚴禁使用國家在蔬菜(黃秋葵)上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農藥品種。
6.2 農業防治
一是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選用高抗多抗的品種。特別是不在病田留種。二是加強苗期科學管理,培育健壯植株,提高黃秋葵抗病逆性。三是做好肥水管理,尤其是控制田間濕度,深溝高畦,嚴防積水。四是清潔田園,做到通風透光,利于植株生長發育,避免侵染性病害發生。五是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鹽漬化、板結化加重黃秋葵病害發生。
6.3 物理防治
適期摘除枯老葉、多余葉和嫩枝芽,及時摘除病蟲葉,減少病蟲危害,促進通風透光,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個體抗病性。
6.4 化學防治
在充分做好上述3項防治的基礎上,黃秋葵發生病害的幾率較小,主要病害是病毒病。植株發病初期,可用病毒A 500~800倍液、5%菌毒清400~5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防治,交替用藥,每隔5~7 d噴1次,連噴3~4次。
蟲害主要是蚜蟲,可選用吡蟲啉類農藥(如10%蚜虱凈2 500~3 000倍液、50%吡蚜酮60~120 g/hm2兌水450 kg/hm2)噴霧防治。
要嚴格遵守農藥使用說明書上標注的農藥安全間隔期規定用藥,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7 適時采收
秋葵采收的產品是嫩果。采收過早,影響產量;采收過遲,纖維增多,肉質老化,降低品質。一般花謝后2~4 d,嫩果長到4~6 cm時采收,可獲得最佳商品果。采收宜在傍晚進行,用剪刀剪下。
8 參考文獻
[1] 唐坤寧.黃秋葵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6(5):14-15.
[2] 王梅榮.保健蔬菜黃秋葵的特征特性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5(11):33.
[3] 黨海軍,張芙蓉,李虎林,等.榆林地區黃秋葵露地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17,30(8):55-56.
[4] 李紅梅,郭計欣,鄭寶智,等.黃秋葵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果菜,2015,35(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