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揚 陳政明 鄭永德 邱春錦 李碧瓊 盧翠香 鄒勇謙
摘要 莆蕈1號是通過品種認定的大杯蕈新品種。總結莆蕈1號菌包工廠化培植技術,包括菌種來源、菌包培養料選擇、菌包裝袋、菌包滅菌及冷卻、接種、標記、菌包檢查、成品或貯藏、培養過程中環境條件的控制等方面內容,以期實現莆蕈1號菌包的工廠化栽培。
關鍵詞 大杯蕈;莆蕈1號;工廠化培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110-01
新時代現代農業的要求是實現規模化經營,達到高效、優質。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食用菌產業要因地制宜,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做到品種搭配,優化結構發展。莆蕈1號是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通過品種認定的大杯蕈新品種,是國內目前唯一經過認定的大杯蕈品種,其子實體鮮品脆嫩如筍,干品濃香味甜。夏季高溫季節是食用菌的淡季,為了生產出大量優質的莆蕈1號產品,應進行莆蕈1號工廠化生產。由于莆蕈1號菌包生產工藝及技術要求與其他品種(金針菇、海鮮菇、杏鮑菇)工廠化栽培菌類有所不同,其菌包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工廠化生產能否順利進行。莆蕈1號菌包培植遵循統一的生產工藝流程:配料→菌包裝袋→滅菌、冷卻→接種→標記→培養及檢查→成品或貯藏→出菇管理。現對莆蕈1號菌包工廠化培植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莆蕈1號工廠化產品生產提供優質菌包。
1 菌種來源
莆蕈1號菌種來源于菌種工廠化自己培植,貯藏用種注意不能超過90 d[1]。貯藏的菌種(務必黑暗環境)在16~18 ℃菌種室室溫條件下可自然貯藏10~15 d,不影響使用效果。如果需要貯藏15 d以上,就要人為創造更低的溫度(13~15 ℃)條件進行貯藏[1]。大杯蕈(豬肚菇)有許多品種,切記要選用優質種[2]。一般選用枝條種,可以縮短菌包在培養房的培養時間,提前7 d供出菇房覆土或不覆土出菇。
2 菌包培養料選擇
莆蕈1號菌包培養料選用棉籽殼、木屑及牛糞粉作為培養主料。所選用培養原料要求新鮮、無霉變、潔凈、干燥;若有霉變的材料務必進行預堆發酵后使用。培養料有以下2種配方:①木屑40%、棉籽殼20%、麥麩18%、發酵牛糞粉18%、輕質碳酸鈣2%、石灰2%,調節培養料含水量為60%~65%[3];②木屑46%、棉籽殼32%、麥麩18%、輕質碳酸鈣2%、石灰2%,調節培養料含水量為60%~65%。預先稱取主料和輔料,做到正確配料。進行堆制發酵預處理后更有利于該種菌絲萌發和生長,可以提早出菇[4]。預堆發酵方法每隔3 d翻堆1次,具體參照文獻[4]。
3 菌包裝袋
采用規格為扁徑18 cm、長36 cm、厚0.5 mm的菌袋,采用裝袋機機械裝袋,分裝菌袋每袋裝干料重0.48~0.51 kg,中間有打孔,以適宜莆蕈1號菌絲生長。
4 菌包滅菌及冷卻
最好在6 h內完成配料和上鍋過程。裝袋后馬上進行滅菌(平壓與高壓均可,盡量采用高壓滅菌,本文以高壓滅菌為準),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更不可過夜擱置。高壓滅菌具體程序:鍋內溫度上升至105 ℃后保持30 min,再升至115 ℃保持30 min,再升至121 ℃保持180 min,滅菌壓力為0.15 MPa,最后燜置60 min,待氣壓平衡后出鍋[1]。
5 接種
滅菌后菌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冷卻至28 ℃以下,注意冷卻室應保持潔凈,做到無塵和無菌,防止菌袋表面落上雜菌。冷卻后接種,要求按照無菌操作規范,具體為清潔接種室,搬入菌袋和菌種,消毒,接種,搬出接種好的物品,清理和消毒接種室。注意選用菌絲濃密健壯、無污染的栽培種,不使用有任何問題的栽培種[1]。
6 標記
用記號筆直接寫在菌包外部側面。同一批次可選擇代表性的寫一部分。接種日期是必須標明的內容。標記時間也可預先在接種前就安排做記號,接種過程中若有變化在接種之后要馬上改寫內容。
7 菌包檢查
菌包檢查內容有3項。一是菌包是否漏接種;二是菌種的萌發菌絲活力和生長勢;三是是否有污染,尤其要注意隱性污染。檢查內容包括菌絲粗細、濃密程度、潔白度、整齊度等指標。及時揀出漏接種、生長勢不良、菌種沒萌發、污染雜菌邊緣生長帶不整齊的個別菌包。第1次檢查在接種后3~5 d進行;第2次檢查在接種后13~15 d進行;第3次檢查在80%以上菌包菌絲生長將近滿包時進行。經過3次檢查后,一切都正常的菌包可以作為出菇的合格菌包。經過以上3次檢查后不正常的菌包,可以作為發酵料加入下一批菌包的制作當中。添加不正常菌包最大加入量限制在20%以下。
8 成品或貯藏
莆蕈1號菌包菌絲生長極旺盛,特別是第1次、第2次菌包檢查無污染,后期才出現污染的,莆蕈1號菌絲可完全將雜菌覆蓋,且正常出菇。菌包菌絲成品豐滿、濃密、均勻,菌包均可聞到濃郁的菇香味。作為工廠化栽培菌包制作成為成品就是要及時出菇(菌包菌絲滿袋后經10~15 d后熟,有利出菇整齊)[5-7]。若是出菇房騰不出空間,也可在13~16 ℃甚至更低的溫度條件下貯藏(控制低溫條件和黑暗培養),在冬季溫度低于16 ℃條件下可3個月以上不出菇。
9 培養過程中環境條件的控制
一是溫度。培養前期8~13 d保持培養房室內溫度為23~25 ℃,第14天或者15 d開始再降溫2 ℃,一般為21~23 ℃,既能保證菌絲正常快速生長,又能防止菌袋發溫過熱。二是濕度。培養房培養期間控制空間濕度為60%~70%。三是通風換氣。培養期間必須循環通風換氣,通風為內循環通風加外通風(排出廢氣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濃度以不超過5 000~8 000 mg/kg為宜。四是光線。莆蕈1號菌絲培養階段要求黑暗培養,菌包檢查時用手電筒照明,人員進出要隨手關燈關門。
10 參考文獻
[1] 林俊揚,鄭永德,陳政明.莆蕈1號菌種工廠化生產培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0):104-111.
[2] 董洪新,蔡德華,李玉.豬肚菇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食用菌,2010,29(3):3-6.
[3] 吳健.豬肚菇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村,2006(12):13.
[4] 陳克華,盧翠香,陳政明.大杯蕈新品種‘莆蕈1號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7(5):39-40.
[5] 馬成武.筍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科學,2007(2):88.
[6] 陳政明,彭建平,盧翠香,等.豬肚菇新種中柄側耳人工馴化栽培技術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3,34(12):2358-2362.
[7] 朱元弟,馬付元.豬肚菇的栽培技術[J].食用菌,20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