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光鑫 謝先中 汪飛 韋紅邊 譚艷
摘要 本文根據現有資料并結合生產實踐對泥鰍苗種培育技術進行歸納總結,從池塘消毒、肥水培育、苗種投放、餌料投喂、水質管理、培育管理、鰍苗培育期敵害生物防控7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為貴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鰍養殖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 泥鰍;苗種;培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235-01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隸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鰍科(Cobitidae)、花鰍亞科(Cobitinae)鰍屬(Mis-gurnus lacépéde)[1],為小型淡水魚類。泥鰍養殖價值高,主要體現在營養價值高、藥用價值高、市場穩定有保障等方面。
泥鰍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素有“水中人參”之稱,是有名的美味佳品。俗語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這正說明了泥鰍的價值。泥鰍的營養價值高于鯉魚,蛋白質含量超過虹鱒和鰻鱺[2],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檔保健食品,在日本、韓國及我國港澳臺地區深受歡迎。泥鰍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證明,用泥鰍食療,既能增加營養、強身健體,又具有補中益氣、祛除濕邪、壯陽利尿等功效[3]。
泥鰍苗種的培育主要是將孵化出膜的水花培育成2.5~3.5 cm夏花鰍種,然后將夏花鰍種培育成6.0~10.0 cm大規格鰍種。近年來,隨著泥鰍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泥鰍苗種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加大。采用人工繁殖泥鰍苗種,從根本上解決了泥鰍苗種獲取難或不易獲得大量苗種的問題,但在泥鰍人工苗種培育過程中,泥鰍苗種成活率相對較低,這成為限制獲得大量苗種的至關因素。本文根據已有資料,并結合生產實踐經驗,從以下7個方面對泥鰍苗種培育技術進行總結,旨在對泥鰍養殖技術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
1 池塘消毒
放苗前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以殺滅野雜魚、水生昆蟲、蝌蚪等敵害生物。水深30 cm時,可用1500 kg/hm2生石灰化水后,即刻全池潑灑,同時在池塘進出水口做好防逃設施。為促進浮游生物萌發,應注意改善池塘水質、底質。
2 肥水培育
保持水體肥、活、嫩、爽。在泥鰍苗種培育中,要注意把水“培育好”。在苗種培育過程中泥鰍開口餌料的選擇很重要,有研究[4-5]顯示,浮游生物輪蟲是泥鰍最適的開口餌料,且配合蛋黃作為泥鰍的開口餌料最佳。因此,池塘清整消毒后,應加腐熟發酵肥料進行肥水,一般用腐熟發酵肥料3 7450 kg/hm2。
3 苗種投放
每年的5月底至6月底為當地最佳的投苗時間。孵化池中90%左右的鰍苗開始進食后,方可準備下塘放苗。放苗前1 d,需用塘水試苗,12 h后沒有問題即可進行投放。應選擇優質臺灣泥鰍水花苗進行投放。同時遵循科學的投放標準,即孵化出苗96 h后,鰍苗體色灰黃、苗體健壯活力強且規格一致。此外,為了提高成活率,一口池塘必須投放同一批苗。
1 hm2池塘投放水花苗450萬~600萬尾。對于經長途運輸的泥鰍苗在到達塘口時,應經過緩苗技術(苗種所在水體水溫與池塘水溫溫差不宜超過3 ℃)處理后才可以下塘。池塘消毒后7~10 d,選擇晴天上午在池塘的四周淺水處投放泥鰍水花苗。陽光強烈時,應投放水草給泥鰍苗遮陽納涼。應注意不要人為攪動池水,以避免渾水直接接觸剛下塘的泥鰍水花苗。
4 餌料投喂
科學肥水管理有助于補充泥鰍水花下塘時的餌料,提高泥鰍苗種培育成活率。利用有機肥對池塘進行肥水,有益于輪蟲和枝角類、橈足類生物的生長,從而為泥鰍幼苗提供充足的天然適口餌料。從泥鰍水花下塘第2天開始,每1 hm2水面使用30~45 kg/hm2黃豆磨成的豆漿,分2~3次全池潑灑投喂,同時搭配1/3泥鰍開口粉料,在9:00、16:00或14:00、16:30投喂[7]。
5 水質管理
鰍苗下塘時,池水深度以50 cm為宜。培育前期,水質較穩定,水色呈現淡綠色,隨著池塘飼料投喂量的增加,水質會逐步富營養化,出現氨氮和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超標或嚴重超標,會使泥鰍食欲不振、缺氧浮頭以及死亡等。此時,為加速池塘有機質的分解和轉化,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和池塘底質。通過觀察水色判斷和預測水質變化,繼而采取有效手段化解危機。通常情況下,科學控制投餌量、及時加水換水、適時使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定期使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是有效解決養殖水體水質惡化的有效途徑。
6 培育管理
鰍苗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必要時,可多次巡塘。第1次巡塘在凌晨,如發現鰍苗群集池塘邊,說明鰍苗缺氧,應加開微孔增氧機或使用增氧劑進行增氧。中午和晚上巡塘主要查看鰍苗活動情況,例如有無死苗或氣泡病發生,并做好巡塘記錄,及時檢查有無魚病發生。
7 敵害生物防控
由于鰍苗較小,對敵害生物的抵抗能力較弱,易成為某些敵害生物的餌食。下塘前應確保鰍苗安全,做好防護措施,以提高鰍苗的成活率和產量。一是下塘前,用密眼網進行全塘拉網1~2次,清除水中昆蟲、幼蟲、蛙卵、蝌蚪等可能敵害的生物。二是用網目較小的紗網過濾進水口,以防止有害生物進入池塘。三是防止白鷺等水鳥。可在池塘上方架構鐵網,以防止水鳥對鰍苗的危害。
8 參考文獻
[1] 陳景星.中國花鰍亞科魚類系統分類的研究[C]//中國魚類協會.魚類學論文集(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27-30.
[2] 丁雷,焦洪超.泥鰍養殖技術問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3] 周游.泥鰍的營養藥膳及效用[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33.
[4] 朱光來,趙子明.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初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5):61-67.
[5] 李正光,張斌華,張書龍,等.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10):113-116.
[6] 邵力,童勇義.泥鰍仔魚開口餌料與生長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3):216-219.
[7] 黃紀兵,肖鶴.泥鰍高效健康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7(11):90.